頭條揭密》神舟12號啓動太空站長駐 中國航天事業加速起飛
經過數十年航天事業發展,中國在探測器登陸火星後,終於也迎來太空探索另一項尖端科技─長駐太空站。圖爲中國天宮太空站想像圖。(圖/中國航天)
經過數十年的載人航天事業發展,中國在探測器登陸火星後,終於也迎來太空探索另一項尖端科技─長駐太空站。17日上午發射的神舟12號將把3名中國太空人送到先前發射到近地軌道上的天宮太空站的天和核心艙,正式啓動太空站的多項科研挑戰。這次長駐太空站任務將長達3個月,爲接替任務的太空人打好爲期半年長駐任務的基礎。此後將每半年輪換一次,中國將常態化地保持太空人在太空站上長駐,於高速環繞地球時進行相關科研工作。
根據人類數十年來探索太空的發展,長駐型的太空站雖然技術複雜、花費巨大,但能獲得的科學成果也非常驚人的。從最早的前蘇聯和平號太空站(Mir)到多國合作的國際太空站(ISS),都爲人類太空探索、地球與大氣科學做出重大貢獻。目前和平號太空站已除役銷燬,國際太空站亦漸趨老化,中國獨立進行的天宮太空站未來將承接人類太空站的重要科研任務。
由美、俄、日、加與歐盟聯手營運的國際太空站,正式由太空人登站啓用至今已逾20年。已出現一些老化現象,預計可以營運至2030年。(圖/NASA)
本次發射前往天宮太空站的神舟12號,將載運3名太空人與科研設備進駐天和核心艙,預計在天和艙停留3個月,這也將創下大陸太空人在軌道停留時間最長的記錄。在此之前,大陸太空人在軌道上長時間停留記錄是30天,由2016年天舟11號載人飛船完成。本次神舟12號任務將長達90天,期間將有一次無人補給太空船天舟3號運送物資到太空站,下一批太空人接替他們後將停留半年,從此進行每半年一次的常態輪換。
首批進入中國太空站核心艙的太空人聶海勝(中)、劉伯明(右)、湯洪波(左)。將由神舟12號載人飛船送進入太空站。(圖/中通社)
中國進行太空站建立與營運的速度在全球來說是史無前例的,若與目前仍在運行的國際太空站比較,該站自2000年11月首次有太空人進駐至今已超過20年,其最高容量爲7人,前後有近250人次在太空站上工作,預計運行至2030年;而大陸天宮太空站初期設計的容量爲6人,如果再行擴充可能會達10人規模,而目前大陸研發的新型載人太空船已能一次載運6名太空人,按此規模,每年大約會有12至20人登上太空站。
神舟12號載人飛船任務重點是驗證太空人長駐太空的生存保障技術,把生存保障系統的能力從短期駐留推進到中長期駐留。另一個重要項目是執行長時間艙外活動,以及使用機械臂協助擴展活動範圍。(圖/新華社)
大陸航天研究團隊的專家曾多次表示,目前航天計劃中最讓人關注的是太空人的培養速度可能會趕不上需求。中共航天大隊組建於1998年,當時爲神舟計劃從空軍中挑選14名精英組成首批太空人隊伍,但當時太空任務少,其中有一位叫鄧清明的太空人,一次飛行任務都未執行就因年紀過大而轉任教官。未來太空飛行任務將會大幅增加,沒機會上太空的情況已不太可能出現,反倒是人員培訓可能會趕不上任務的需求,畢竟太空人的挑選、培訓都有極高的難度。
成立於1998年的中國航天大隊,由解放軍空軍中選出14名菁英組成,僅有鄧清明一人始終未能參與飛行任務,最後因年齡過大轉入訓練教官工作。圖爲第一批航天員在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舉行宣誓儀式。(圖/中國軍網)
這次在6月17日9時22分發射神舟12號載人飛船,將把任務指揮官聶海勝以及劉伯明、湯洪波共3名太空人送進天宮太空站核心艙。本次任務內容包括4項:1.驗證載人飛船往返系統功能;2.驗證太空人長期駐留太空站的生存保障技術;3.在軌道上驗證太空人與機械臂共同完成出艙活動及艙外操作能力;4.返航時首次檢驗東風着陸場的搜索回收能力。
其中比較值得注意的是驗證太空人長駐太空的生存保障技術,這次的人數爲3人,將把生存保障系統的能力從短期駐留推進到中長期駐留。另一個重要項目是執行長時間艙外活動,以及使用機械臂協助擴展活動範圍。至今僅有一次的艙外活動,是在2008年神舟7號任務中,時間僅10多分鐘,本次艙外任務的時間會更長,操作內容更難度較高,出艙任務預進進行2次。期間可能會發生意想不到的狀況,例如過去曾發生的氣閘艙蓋無法正常開啓、陽光照射導致感測器警報誤響等,執行任務的太空人必須及時應對排除障礙。
2008年神舟7號任務中,由當時任務指令長翟志剛執行太空漫步,時長19分35秒。這是中國太空人首次的太空漫步任務,也是至今唯一的一次。(圖/新華社)
在未來3個月裡,中國太空人在太空中生存與活動紀錄將接連突破,2022年之前還有數個艙體發射到太空站進行組裝,太空站規模將迅速擴大。因此,首次將太空人送上太空站將是中國航天事業的重要里程碑,在此一新階段上,有關太空的各種技術與地球科學可望出現跨越式的成長,中國在科技、文化與國力上的聲望亦將獲得大幅躍升,對中國人來說,也將進入揚眉吐氣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