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趙婷獲獎在兩岸遇冷的弔詭
出生於北京、成長於美國的趙婷,繼李安之後成爲第二位奪得奧斯卡獎的華人導演,對華人社會而言,本是一件可喜可賀之事,但弔詭的是,兩岸輿論似乎都冷淡待之,尤其大陸幾乎不見報導。除政治與情感因素外,站在華人立場,背後還有更需要深究的問題。
批判大陸被貼上辱華標籤
根據慣例和經驗,趙婷奪得奧斯卡獎,理應成爲兩岸以及海外華人社會熱議的話題。她不久前奪得金球獎最佳導演,包括官媒在內的大陸主流輿論一度以「華人驕傲」熱捧。但隨着她在2013年批評大陸社會的言詞被網民挖出,很快被貼上「辱華」標籤,隨即被冷藏至今,連同其獲獎影片也遲遲未在大陸上映。
趙婷14歲就遠赴重洋開啓新生活,和她優渥的家庭背景不無關係,衣食無憂的環境讓她有機會受到良好教育,因而擁有更多獨立思考與判斷的能力,進而有能力對當時的大陸社會產生批判性思考。不可否認,在趙婷童年生活的1990年代,大陸的確是一個「野蠻生長」的社會,種種負面認知令她在融入西方社會後,重新建立一套自己的價值體系,同時對後來20年大陸社會的發展與進步產生疏離感。
但這不能構成以「辱華」標籤化趙婷的理由。一方面,趙婷當時受訪的爭議言論很快從網路撤下,相信是來自她本人的要求,另一方面,趙婷在奧斯卡頒獎禮上,特別用中文講出「人之初性本善」,很明顯是在迴應外界對她的質疑:一是表達其不忘中華文化之本,二是強調自己仍保有良善之心,希望攻擊到此爲止。
如果連這樣的表態,都無法令大陸理性、坦然視之,將會是一個嚴重的錯誤訊號,讓包括臺灣在內的海外華人乃至國際社會,對大陸產生更大的心理隔閡。難道一定要讓趙婷高喊「厲害了我的國」或者「我是中國人我驕傲」才行嗎?令人遺憾的是,這種氛圍近幾年在大陸民族主義網路民粹助推下,不僅主流民意出現偏差,甚至影響官方政策層面的操作。
歐美社會對華人的偏見由來已久,一些地方至今仍帶有歧視意味。最近10年中國經濟崛起,更多大陸民衆進入海外社會,隨着中美關係惡化,歐美輿論開始出現對大陸的反感,其中摻雜若干長期形成的排華意識形態,大陸官方和民間當然有充足理由捍衛之。但如果把所有來自歐美、國際社會的批評都視爲「辱華」,顯然欠缺嚴謹,流於情緒。面對他者需要同理心,孔子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在闡述同理心的意涵。
趙婷獲獎在臺灣遇冷,更多和民進黨政府反中有關。不少臺灣媒體和網民都只強調趙婷「亞裔」身分,對其中國人背景避而不談,在偏綠的臺灣人尤其是年輕人看來,趙婷奪得奧斯卡不過是一個「外國人」的事情,與臺灣無關。但每當有出生在臺灣或具臺籍背景而擁有美國公民身分者,爲美國做出重大貢獻並獲得肯定,或被任命爲美國政府高官時,臺灣網民卻是一聲聲「臺灣之光」的讚美。
愈來愈多年輕人習慣用淘寶購物、用抖音錄影、喜歡陸劇或追陸星,卻能夠把這些同身分認同、意識形態分得很開,就像他們或許認同《遊牧人生》是一部很棒的影片,卻對趙婷以華人身分獲獎無感。在全球化的世界裡,人類共同價值的吸引力,往往高於訴諸民族和主權的情感,此時就更需要相互理解、超越政治分歧並攜手合作。
趙婷之所以得到奧斯卡獎,固然有主辦單位追求多元文化,爭取少數族裔支持之心,但趙婷本身的專業表現,尤其能展現跨族裔的同理心,道盡美國弱勢族羣的悲情,纔是獲獎的根本原因。人之初、性本善,多一點同理心,多一點對人道的尊重,無論對兩岸社會,或中國與國際社會而言,都有助於走出當下意識形態的緊繃、避免重新走回冷戰式的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