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時代,算法真的能“造神”嗎?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豹變,作者:陳法善,編輯:劉楊,原文標題:《算法與人性:爲何「造神」是僞命題?》,題圖來源:AI生成

在這個流量爲王的時代,總有一些人物和事件能夠突然爆紅,成爲人們熱議的焦點。

比如,國產3A遊戲《黑神話:悟空》的發佈,不僅讓遊戲本身刷屏,還意外地把山西文旅推上了熱搜;鄭欽文奧運混雙退賽,意外帶火了“臻欣棒”組合;董宇輝、李誕這兩個風格迥異的人,卻因丈母孃和姑娘們的“口味”,而被擺到了擂臺上……

人們在討論他們“紅”和“爲什麼紅”的時候,總會提到實力、運氣、機會等等,分析種種突如其來有了“潑天流量”的背後原因。在短視頻和推薦算法興起後,更是多了一個疑問:算法選中了他?

很多人認爲,是算法造就了這些“網紅”,“算法引導流量、流量給誰誰就能紅,所有網紅都是算法打造的”,“算法造神”。

但事實果真如此嗎?

去年到今年,文旅城市在社交平臺上的走紅,一個接着一個,此起彼伏。

哈爾濱、淄博、天水、阿勒泰、菏澤……延續人們的思考習慣,有一個問題被反覆問及:這些城市的走紅,算法在其中承擔什麼角色,它們走紅是因爲算法嗎?

爲了找到答案,我們嘗試剖析一下淄博走紅的時間線,看看能夠得出怎樣的結論:

2023年1月,一網友發佈短視頻“此時此刻一位淄博公主的親媽正在吃着淄博燒烤”,被衝上熱榜,淄博燒烤由此走進公衆視線。

2月,淄博有關部門邀請“大V”戶外直播,向網友推薦淄博燒烤,淄博燒烤迎來第一次大爆。

3月,山東大學生組團到淄博吃燒烤,感謝疫情隔離期間當地政府的免費熱情招待。感恩的大學生們用社交媒體記錄此行,淄博市政府公佈打造“淄博燒烤”美食品牌相關措施。

4月,熱衷曝光不良商家的社交媒體大V“B太”,在淄博暗訪後發佈短視頻稱,淄博從不缺斤短兩。

緊接着,當地政府開始一系列操作:開通公交專線,在高鐵上爲遊客準備禮物,不允許商家漲價,不允許出租車宰客,號召市民讓利於客,讓路於客,讓景於客;機關事業單位開放停車場和衛生間,羣衆開私家車免費接送遊客……

這期間,與淄博燒烤相關的各種熱點詞條,在網絡持續不斷,#大學生特種兵旅遊#、#北燒烤南潑水#、#淄博燒烤的靈魂配料是啥# 、#淄博公文水平殺瘋了#等高熱度話題,不斷衝上熱榜。

淄博成爲五一旅遊的熱門選擇地點……

通過這一番梳理,有沒有發現,“淄博燒烤”的持續火爆,是有原因的。

一是有持續事件,讓淄博得以持續留在公衆視野。

二是有當地政府的激勵舉措和全民參與,接住了這“潑天流量”,官民一起添柴助力讓火焰越燃越高。

三是有民衆情緒——無論是疫情過後坐在小馬紮上捲餅吃肉的煙火氣,還是大學生重返故地的感恩之旅,或是曝光博主“打假”未果體現出好客山東的淳樸民風等等,都能引來無數點贊、評論、轉發。

天時地利人和,多方因素疊加,最終造就了“淄博趕烤”的現象級成績單。

樣本分析結束,但依然沒能解決與算法相關的問題——三點原因沒提到算法,淄博走紅,與算法毫無關係?

先說結論:與算法有關,但算法不起決定作用。

當今新媒體時代,作爲提效工具的算法無處不在。在社交平臺上,算法是基於用戶的閱讀觀看、點贊、評論、轉發等交互行爲發生後被啓動,讓創作者獲得了流量,在海量信息中把用戶想看的、想傳播的內容讓更多的人看到。

淄博走紅,正是因爲民衆情緒的持續點燃,通過海量的互動行爲啓動算法,進而推薦給更多的用戶觀看、點贊、評論、轉發等,形成幾何式爆發,獲得億萬流量。

如果沒有山東千年的好客文化、淳樸民風,沒有淄博燒烤本身帶有文化底蘊的“靈魂調料”,沒有疫情之後的消費情緒,空有算法,淄博也不可能火爆至此。

除淄博、天水、哈爾濱等少數城市外,能夠“走紅”的城市依然是少數。從淄博的案例分析看,算法僅能錦上添花,從1到2添磚加瓦,無法由零到1,憑空造神。

再以雷軍爲例:

早在上世紀90年代成名以來,雷軍一直是商界的傳奇人物,其非凡的人生經歷被網友戲稱爲現實版的“爽文男主”。

今年初以前,雷軍在抖音上的粉絲一直在千萬級別。而等到3月底小米SU7上市,在米粉熱捧、車圈大佬直播熱潮中,其抖音粉絲迅速漲到近3000萬。

在抖音,米粉看到了不一樣的雷軍:考取賽車駕照、玩漂移,與蘇炳添一起在巴黎街頭直播漫步,甚至在紐北賽道飆車。天時地利人和共同作用下,雷軍這個“老網紅”在抖音找到了新受衆。

由此可見,如果沒有事件、內容的支持,“老網紅”雷軍再進一步並不容易,因爲有了新車上市的推動,推薦算法把雷軍推給了更多關心SU7、關心雷軍的網民,他得以獲得更多的粉絲與流量。

可以說,雷軍的走紅,並非算法推動;雷軍的“更紅”,與算法有關——因爲小米和雷軍的新動作,引發衆多網友的關注與互動,加持獲得了更多流量。

從內容角度看,算法單方面“造神”是危險且多餘的。一個博主可能是某些用戶的偶像,但在另一些用戶眼中可能什麼都不是。就像網友說的,“小紅靠捧,大紅靠命,強捧紅灰飛煙滅”,如果平臺試圖造神,可能會討好一部分用戶,但同時也會失去另一部分用戶。

就算一個人是雷軍、董宇輝、郭有才的忠實粉絲,如果讓他每天都只看這三個大V的視頻、直播,相信用不了多久也會審美疲勞,甚至可能會有卸載平臺的念頭。

此外,推薦算法的根本目的和作用是提效,它的產生本質上是爲了解決海量信息有效分發的問題,讓好的內容分發到想看的人手機裡。從這個角度看,算法或平臺,也依然沒有“造神”的動力。

據統計,中國每天產生900億GB的信息,每年產生的信息總量超過1000萬座中國國家圖書館的數字資源總量。在如此龐大的數據量面前,如果沒有算法的高效篩選與匹配,一方面好的內容難以有效觸達到匹配的用戶處,另一方面,每個人都要被天量的信息淹沒,看不到自己想要、有用的內容。

因爲有了推薦算法,在短視頻平臺上,史鐵生和《我與地壇》能夠持續走紅;81歲的老農技員樑振清講授農技知識收穫了無數“學生”;戲劇迷可以在線看陳麗君、李雲霄出演的國風環境式越劇《新龍門客棧》;考古學博士創作者@水星水星逛博物館 ,以過硬的講解內容吸引了500萬粉絲……

算法的作用,似乎並沒有人們想象中那麼神秘和巨大。算法更多是作爲一種工具,幫助內容在合適的時間和地點被更多人看到。

對個人而言,面對AI和算法的浪潮,與其研究如何一夜成名,不如學習技術,瞭解算法、用好算法,從而適應時代與技術的變化。

本內容爲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繫 hezuo@huxi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