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聰、郭麒麟都做不到的事,就別再難爲你家孩子了
一開始,覺得他真是個神童,6個月會喊爸,8個月會叫媽,長大後肯定天賦異稟。
去年幼升小,砸鍋賣鐵也要把他送進資源最好的學區房裡,心想怎麼也要爲孩子鋪好全美前一百高校的路。
等上了小學一年級,覺得他以後能上個國內重點大學也不錯。
今年9月開學的前一晚,我再次調整了期待:考不上大學,將來學個技術也不錯,只要不啃老就行。
二年級的課上了一個月後,我偷偷跟老公耳語:將來,他的日子真的過不下去,應該也會塞點錢吧?
我已經想明白了,孩子,無論養成啥樣,都是自己的。砸手裡,你還能不愛他了嗎?
當我能坦然接受最壞預期時,發現怎麼看兒子都順眼了。
孩子長大後不如自己
父母都期待孩子更加優秀,用力託舉,希望他能到達自己未曾到達的地方,但孩子超越父母實在是個小概率事件。
“這孩子怎麼沒能繼續自己身上一個優點”,是天下父母共同的慨嘆。
投胎是個技術活兒,生個比自己優秀的孩子又何嘗不是個技術活兒?
再加上生命中巨大的變數,即使孩子天資聰穎、智力超羣,也難免養着養着就養歪了。當然,也有先天平庸,在後天努力中日漸卓越的,他們的父母比中了彩票還讓人羨慕。
孩子長大後不如自己,是父母的宿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不過是父母“集體潛意識”裡一份巨大且遙遠的期待。
網友問:“作爲亞州首富的兒子,你的人生目前遇到的最大挑戰是什麼?”
王思聰回答:“這個問題挺簡單的,作爲首富的兒子,最大的挑戰一定是,不要辜負大家的期望,能超過父親。所以我最大的挑戰就是在有生之年,超過我父親成功的高度。”
作爲郭德綱的兒子,郭麒麟的相聲天賦很高,卻也自認難以超越父親。
你的孩子面對的其實是和王思聰、郭麒麟一樣的挑戰,超越父母,太難。
大人總是要爲小孩託底的,只有意識到自己沒有後路的孩子,纔會拼命向前跑。這些孩子,就是好不容易奮鬥到今天的我們:
積累了一定財富,擁有了一定社會地位,但仍然感受不到幸福和滿足,永遠都在奮力爬向更高處,害怕中途掉下去。
這種焦慮投射在孩子身上就是:“你不能不如我”。
什麼時候我們能放棄“孩子必須比父母更優秀”的想法,什麼時候我們才能輕鬆上陣,快樂和坦然地養育孩子。
是宿命,但不認命
一段心理學視頻中記錄了一個真實案例:母親出身名門,名牌大學碩士,在一家世界著名公司當高管。父親,是一名知名學者,在專業領域頗有建樹。孩子,健康聰穎。
在孩子20多年的成長中,媽媽面對他的每一次小小失誤,都表現出抑制不住的憤怒,年幼時是因爲弄髒牀單、尿溼褲子,長大些是因爲寫錯作業、交錯朋友,成年後是因爲找了一份不怎麼理想的工作。
媽媽甚至會在孩子達不到自己高標準的要求時,通過絕食、自扇耳光來懲罰孩子,動不動就哭訴:
“我這麼要求你,是爲了你好,是期待你成爲一個優秀的人!”
同樣的傷害,一遍又一遍施加在孩子身上,直至他變成了一個患有嚴重心理疾病的人,媽媽才意識到問題的根源在自己身上:高期待之下的高焦慮,摧毀的不僅僅是她的情緒,還有她的孩子。
很多家庭中,孩子並不是沒人管教,而是非常不幸地被扼殺在了父母的高期待裡。
家長對孩子的高期待,一方面會催生焦慮,另一方面還會鈍化對孩子成就的認知獎賞,孩子做得再好都難以讓父母滿意,久而久之就會變得自卑,容易自我否定,自我放棄。
孩子,不是自己選擇了平庸,而是在父母高期待下的否定中日漸平庸。
今天的你,回頭看兒時的自己:有時考試也會考不好,時不時的還會撒個謊,撲克、麻將和電遊,一樣遊戲也沒落下……但是這些都沒有影響你成爲今天的你。
如果你認爲兒時的自己“不夠好”,也就會看不慣孩子身上同樣的行爲,就容易對孩子用力過猛,特別想去糾正,去加速。
如果你能從童年的自己身上找到值得欣賞的地方,比如,儘管我有時成績考不好,但我是個愛學習,努力學習的孩子;儘管有時會撒謊,可那麼做是爲了不讓父母擔心;儘管也會沉迷遊戲,可後來還是學會了自律。
只有你從童年的遺憾中走出來,接納自己,才能對孩子有更多的允許和相信。
我,本身沒什麼文藝特長,對兒子在這方面也沒什麼期待,請兒子給自己畫幅畫,就靜靜地做個旁觀者,欣賞他,鼓勵他。偶爾發現不對勁的地方,也會提醒一下。
同樣是提出練習要求,同樣是給建議,你是帶着“平常心”,還是“迫切心”、“功利心”,孩子都能感受到。
無論孩子表現得如何糟糕,父母能做的就是接受,並告訴他:“我愛你,我能幫你做些什麼?”更何況你的孩子,並沒有無所作爲。
“愛”不該成爲綁架和裹挾的藉口,而應該是支持和理解的源泉,無論孩子能走到哪裡,你能給的就是挺他。
孩子和你,是不同的人。你無需比較兩個人誰更優秀。
想要得到一個優秀的孩子,父母首先要放棄優秀的執念。相信孩子,也相信自己,結果纔不會太差。
孩子,也並不是不如你,只是看上去和你不一樣而已。無論我們給孩子多麼好的條件,他們也不會按照我們設想的道路走完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