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美國學生能"自願"背誦課文?

學生時代

有一種恐懼叫

有一種恐懼

叫被他們支配

那麼美國學生

是不是從來不死記硬背?

是不是從來不用

背誦全文

錯!

在美國

課文不光要背

還必須“發自真心”

不然是完全記不住的啊!

﹏ ﹏ ﹏ ﹏

01

背多背少,老師說了算

假如問一個美國學生:“你們必背篇目有幾篇?”對方可能會思索半天,然後疑惑地比個V。

在美國中小學校,學生必須背誦的內容只有兩篇。一篇是國歌,一篇是國旗效忠宣誓。每天早上,在校的學生都要起立對星條旗許下誓言,不分國籍,就算是來上學中國孩子也必須一起起立。

美國的教育比較自由,背誦篇目通常由學校和校內老師共同決定。

雖然老師保證一切都是自願背誦(voluntary reciting),但是這種自願大家都懂。一到考試不會,只能後悔當初沒有乖乖跟着大家背書

即便如此,美國孩子對背書這件事並不會心懷畏懼。一方面,他們不用像國內孩子一樣準備國家級大考中的“必考篇目”,另一方面,也不會擔心在小測中遇到“默寫全段”。

不過,這並不代表背誦任務會因此輕鬆。在英國,不少孩子從幼兒園大班(kindergarten)開始,就要背一些短詩歌

02

用閱讀理解考察背誦

既然是自願背誦,考試時肯定不會考默寫填空。

但在考試中,有一種題比原文填空更可怕,那就是閱讀理解。

西方課堂,閱讀理解是考察背誦的方式之一。

以部分美國中學的推薦詩歌“Harlem”爲例,卷子上的試題可能是這樣的:

談談Harlem第3段對黑人羣體的重要性。

(Why was the third paragraph of Harlem significant to the black community?)

不對詩歌熟悉到一定程度,想要回答這種問題是不可能的。

此外,西方教育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我探究。當我們學完李白,去做標音正字、解釋加點詞之類的作業時,美國學生則得幾人一組,去圖書館看書收集資料,深度調查所學課文的背景和意義

因此想要在這種題目上拿高分單憑短期記憶,背幾句應付一下是真的不行。

強調理解並消化的教學方式,帶來的是課文之外的收穫。雖然背誦時可能並不“發自真心”,會發牢騷,但當學生走出課堂,頭腦中的知識也許不知何時就會跳出來,折射在生活的某處角落,讓人對生命有了新的領悟

03

沒有標答的考試

與中國教育不同,西方教育強調理解(understanding)而非記憶(memorizing)。

而且不規定標準答案,也不想讓大家覺得理解也分對與錯。

即便是上面的筆答考題,學生也只需回答合理,而不用牢記三五個給分點才能得分。

歐洲的教育更加註重學習傳統戲劇。在英國高中,學生通常會在語文課上閱讀《哈姆雷特》、《羅密歐朱麗葉》等名劇,並課下以小組形式排練成劇,用演戲的口吻和中世紀英語背誦整幕期末考試以presentation的方式重演出來。

而另一些學校則尊重個體差異,允許學生從《十四行詩》中挑選自己喜歡的篇目,並以“起身融入(stand-up-and-get-into)”的教學方式學習詩歌。

上課時,大家先集體學習討論,接着離開課桌,圍着教室站成一圈,面對牆壁或窗子,各自大聲朗誦手中的詩歌。在朗讀中,學生們需要發揮創意,用停頓、音量、手勢、表情、語速等等方法,不斷賦予詩歌新的意義。

這種演繹式的學習方法不但可以鍛鍊一個人的自信和表達能力,而且在闡釋的過程中,還會由表及裡逐步理解詩句,真正明白作者創作時的心境

04

背出的興趣

對大部分中國學生來說,高考語文結束那天,便是和李白杜甫兩位拜拜的時候。已經背噁心的詩詞,隔個三秋不見也不覺想念。

這也許是中西方學生最不同的一點。接受着西方教育,多數孩子在學生時代沒有留下強制複述的痛苦記憶,因此對“背書”二字是不排斥的。

很多孩子在成年後,仍然保留着上學時看詩和背詩的習慣,而將來有了自己的孩子,也會早早便把一些過去在課堂上學過的文學作品講給孩子聽,並讓他們背下來。

爲何如此?大概在他們小時候,就是在父母這樣的教育中長大的。

澳大利亞,家長會特別選一些原住民(Aboriginals)作家創作的詩歌,讓孩子從不同角度瞭解國家的歷史。這其中,有名的一篇是土著女詩人Oodgeroo Noonuccal創作的No More Boomerang,講述了原住民對傳統生活被外來者剝奪的恐懼,以及今非昔比、物是人非的鄉愁

人們常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西方教育的優勢之一,正是儘可能保留學生在上學時對知識的渴望。硬背是不歡迎的方法,也是行不通的,因此就必須在學習過程不斷自主思考,才能最終記憶。而這段探索的過程,也帶來了無可比擬的成就感和樂趣。

另一方面,興趣的培養也離不開社會的支持。

從美國Poetry Out Loud,英國National Shakespeare Competition,到澳大利亞Spelling Bee競賽,每年都有中小學生登上國家級誦讀比賽的舞臺。

閃亮的聚光燈下,他們拼寫詞語,互相懟詩,像演員一樣演繹大段獨白。當冠軍們在紛飛的彩紙中舉起獎盃時,全社會在注視。潛移默化中,他們已成爲人們的榜樣

人們追求的教育理念,不一定是教育現實。實現教育理念,是一個長期奮鬥的過程。

只是,西方的教育模式雖然誘人,我們短時間內學習不來,也不見得會適合我們的國家。

但必須承認的是,在美國,英國,澳大利亞這樣的國家,現代教育已經非常成熟。

當學生真從背誦中學到一生受益的知識,當“背誦全文”不再被拿出來成爲人們調侃的談資,這之中的差距值得我們深思

來源:新東方前途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