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景欽/能靠保護令防恐怖情人嗎

▲任何保護令的執行,多爲被動式的處理,欲藉由法院所頒佈的禁制措施防止被害人再度受害,恐因此落空。(圖/CFP)

板橋發生恐怖分屍情殺事件,引發社會震撼,面對如此兇殘的犯罪,就算處以極刑,能否有效嚇阻,實也是疑問。甚至如此次案件行兇者已自殺身亡,再重的刑罰恐也無用武之地。所以,能否利用法律的防治機制來避免悲劇的發生,或許纔是該思考的重點。

對恐怖情人的防止,自然會想到《家庭暴力防治法》的保護令。而此法得適用的對象,除爲配偶、親屬家屬外,依據《家庭暴力防治法》第3條第2款,也包括同居或曾有同居關係者。同時,得向法院聲請保護令者,除家暴被害人,依據《家庭暴力防治法》第10條,也包括三親等內血親姻親,更將檢察官、警察與地方主管機關涵蓋其中。如此規定,就是在破除「自掃門前雪」、「清官難斷家務事」等的傳統觀念束縛

而《家庭暴力防治法》第14條第1項,總共列有13款的保護選項,以讓法官能選擇一或多款的禁制令。這包括禁止施暴、禁止接觸、禁止跟蹤、命施暴者搬出、命相對人遠離特定距離等等,藉由如此多元且具有彈性保護內容,就可有效避免被害人籠罩在暴力的侵襲之下。

只是法律的應然,總敵不過現實的殘酷考驗。比方說,法官要採取哪些禁止措施,雖爲其裁量權,但往往得顧及當事人意願,若被害人仍存有與施暴者複合之希望,就可能使保護令未列有遠離特定距離或禁止接觸等之內容。則當施暴者逼近被害人,且已求救於警察時,在其不能逾越法院之權限下,就只能消極性勸離,致顯得無助與無奈。

更麻煩的是,在警力有限下,任何保護令的執行,恐多爲被動式的處理,原本欲藉由法院所頒佈的禁制措施,以來防止被害人再度受害的目的,就會因此落空。故若要讓保護令真正獲得實踐,勢必得修法將電子監控加諸於施暴者身上,以能使警察及早得知,並儘早爲防制。惟如此的立法政策,卻又陷入人權保障與犯罪控制間的衝突與抉擇。

此外,不在《家庭暴力防治法》的適用範圍,如被追求者長期糾纏與跟蹤之情形,於其無法聲請保護令下,或可依《民事訴訟法》第538條,向法院請求暫時狀態的假處分。惟此聲請,必須有重大損害或急迫之危險,要件極爲嚴苛,欲以此來擺脫糾纏者,顯屬緣木求魚之想法。

若此路不通,就只能依據《社會秩序維護法》第89條第2款,通知警察前來勸阻,但不聽從,也僅處以3000元以下罰鍰或申誡,實難有效制止糾纏者,致凸顯現行法制之窮。

總之,對於目前家庭暴力的保護機制,除得重新檢視與修正外,內政部研議的「糾纏行爲防制法」草案,更得加快立法腳步。否則,恐怖情人的陰影,就使被害人時時面臨恐懼,甚而是生命威脅。(本文轉載自蘋果日報》)

好文推薦

吳景欽孫安佐放棄預審聽證 預審是防濫訴或加速認罪

吳景欽/馬案凸顯司法判決陰晴不定

吳景欽/孫安佐認罪協商重罪 美、臺規定大不同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贊!

●吳景欽,真理大學法律系專任副教授馬偕醫學院兼任副教授、臺灣永社理事、臺灣陪審團協會理事,着有:《法官應該我來當》、《國民參與刑事審判制度》。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88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