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學習成風 勿走馬看花

臺南光榮小學童於左鎮化石園區演出行動劇場,展現學習成果。(臺南市文化局提供/劉秀芬臺南傳真)

12年國教新課綱校訂課程學校自行設計教學內容,許多學校安排學生校外學習,走讀式教學蔚爲風潮社區博物館都是學習場域,教學內容活潑多元,但家長不免擔心,過多走讀課程壓縮基本課程的學習,且難以量化評量,恐淪爲走馬看花。

新課綱校訂課程的設計,除與部定7大領域結合,融入在地元素老師專長,培養孩子說聽讀寫能力、自主互動共好素養,還要讓孩子喜歡上課。臺南市左鎮光榮國小校長坤良說,最重要是打造孩子終生學習能力、理解力

親師須多溝通

大臺南家長協會理事長李偉宏說,新課綱的校訂課程規畫內容、考試出題範圍方式,家長一開始也不瞭解,需要學校多宣導,畢竟之前沒遇到這麼大的改革,家長當然會憂慮。

李偉宏說,結合在地文化的校外課程,讓孩子瞭解自己社區、家鄉,但站在家長立場,仍希望外出走讀的校本課程節數不要太多,否則會壓縮基本課程。

臺中劉姓家長認爲,校外學習常需父母陪伴,尤其走讀後五花八門的作業、評量,到頭來變成父母比手工藝。校外走讀課程除了認識家鄉、瞭解在地文化,課程設計主軸是什麼?要培養小孩什麼素養、能力?如何考試、評量?都要多跟家長溝通。

國立臺南大學附設實驗國小校長許志庭表示,許多校訂課程,都是老師針對社區特色,從現有資源設計課程,另有視學生需求設計課程,目標都是在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素養能力。

培養學生能力

許多家長擔心校外走讀淪爲走馬看花,許志庭說,走讀課程還是要跟母語英語課程或其他課程結合,不是外出玩樂;各校各有特色,都是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除了紙筆測驗,也要在實際情境中檢視、從活動中評量。

臺南大學教育博士陳思瑀表示,許多學校新課綱校訂課程會結合家鄉、社區走讀,融入在地素材,但就怕沒有系統邏輯、內容龐雜,這需要滾動式檢討,老師也要訓練、提升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