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文忠/當「星星」撞來的時候...
文/葉文忠
上月底,臺灣尚未播出的一部韓劇《來自星星的你》大結局,這幾周新聞跟着「滿天星」,給我千頌伊、都敏俊,其餘免談。據說,《星》劇在韓國的收視率創28.1的新高,大陸的播放韓劇的「愛奇藝」點擊更超過13億。
▲《來自星星的你》紅遍整個華人區。(圖/翻攝自網路)
很久沒有一出韓劇能有讓所有媒體一路追「星」的力道。去年,全臺灣都在瘋《甄環傳》,經典句四竄,這是戲爆紅之後的必然現象,當初《我可能不會愛你》初老症狀的話題也燒過一段時間,一部戲成不成功,聽聽社會流行語有沒它的臺詞就知道了。
我已經很少看韓劇,爲了解《星》劇何以如此,於是上網看了,看了,也傻眼了。簡單的說,韓劇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一次的大躍進,韓國觀衆總是陪着進化。1998年,韓國政府將文化產業列爲21世紀的重點產業,至此影視工業翻了身。至今,不管多「離譜」的戲都可以拍了,就算有一天,雷神索爾和都敏俊會在韓國對打我也不意外,但那一天,臺灣晚間最黃金時段的本土劇一定還在婆媳對幹。
全智賢當是本劇成功的最關鍵角色,演技如火純青,集靈氣、傻氣、霸氣於一身,大陸一篇網誌形容的最爲貼切:「女漢子的最佳策略是,在女人面前當漢子,在漢子面前當女人,只有千頌伊這個角色貫徹得最爲完美。」全智賢讓人前一秒大笑,下一秒落淚,上一幕邋遢,下一幕驚豔,這背後也映出了是多麼強勁的一個團隊。
▲全智賢演技如火純青,集靈氣、傻氣、霸氣於一身。(圖/翻攝自網路)
這部戲最厲害的角色是編劇樸智恩,她把每種浪漫都找齊了,也把女人愛上男人時的囈語都給說盡了,她把偶像劇的基本元素,男女「環境」反差拉到極致,創造了極大的張力,聽說她以前是個下圍棋的,難怪有本事把一身不合邏輯的女人,詮釋的那麼邏輯。「愛情此物,實在是非常的可惡,對於不相信它的人,它會以更加強烈,更加讓人無法抵抗的方式襲捲而來...」樸智恩寫下這句話,爲本戲穿越宇宙,那噬骨的強烈力道下了註解。
龍部長說,會在半夜睡不着時看《星》劇,認爲這齣劇把老梗(哏)新用,因此受到歡迎。如果部長只看到這個點,那咱的戲劇的發展,不但堪憂,氣絕之日亦不遠矣。殊不知,您看的「星星」其實是隕石,正撞了下來。什麼叫老梗新用?韓國未開拍前,若把《星》劇劇本先丟給臺灣的電視臺,能拍出這等質感?鬼才信。
▲《星》劇有許多精彩的特效。 (圖/翻攝自網路)
龍部長,我來告訴您,這戲您應該看到什麼?
連戲劇是每個電視臺主要經營命脈,所以每臺都會養在晚間黃金線上,而我們稱爲「偶像劇」的,基本上都是愛情戲。對廣告商來說,主要TA(Target Audience),纔是有意義的收視族羣,落在14~44歲的人口上,因爲商品市場,最具備消費能力的,都在這羣女人身上。愛情戲,本就是拍給多數女人看的。
▲愛情戲,本就是拍給女人看的。(圖/翻攝自網路)
每播一部戲,就是“滾牀單”,從調情、激情、高潮到冷卻,然後新的故事接檔從頭調情來過。調情靠什麼?靠「氣氛」,「氣氛」則靠錢堆出來的,開頭就冷感,還奢望高潮?
連續劇可以綁死觀衆,否則臺灣不會玩出數百集的本土劇,戲粗的可以當砂紙,一演就是祖宗八代都入鏡,就是生怕一下檔,觀衆換了臺。偶像劇,更是一個「造神」工具,男神女神靠一部戲就會誕生,更引發附加商品的流行膜拜,韓國政府深知這一點,大力推動影視工業的同時,更呼籲影視界協助推動南韓本土產業,所以看到的置入商品幾乎都是韓國製造。
要說老梗,好萊塢舊片新拍從來沒斷過,新的技術手法就能讓老故事再開花,這道理電影、電視一體適用。劇本,就是一個菜料的組合,編劇選了哪些料加入,用了哪種鍋,開了多大的火,燒出來的菜就會有千變萬化,但與時俱進的除了設備,戲,最重要的是「黏度」觀念,不是標榜文化,標榜創意,就能黏住觀衆。
錢,是第一個頭大的問題,通常也是最後的問題,如果哪一天製作公司可以說「錢,不是問題!」那麼臺灣的戲劇產業就有救了。但是臺灣自從有線電視法通過後,稀釋的市場,再也回不了頭,電視產業進入了「微利時代」。
如何找錢?靠政府補助?企劃人員光是撰寫申請文件及事後報告書,也能「著作等身」了,更別說補助款還僅是杯水車薪。一切必得靠廣告靠置入,但在臺灣,商品置入一直都像犯罪,NCC的繮繩總拴着。前年,NCC總算通過「電視節目從事商業置入性行銷及贊助」規範,來個「三不一揭露」,不影響獨立製作、不鼓勵民衆購買、不得過度呈現商品和曝露業者名稱,置入商品的時間不得超過節目總長的百分之五,商品還不得超過畫面四分之一。像不像假釋犯?(此不討論新聞媒體的「置入性行銷」,只討論戲劇與商品置入)
比方說,「手機」已經是編劇“交代”故事的重要管道,上頭所有的App呈現的對話、趣味圖像已是劇本的一部分,若今天偶像劇裡的“溝通”還在寫信,打公用電話,這戲還能看嗎?藝人身上的衣服、配件、飲料也都是增加故事“活性”的催化劑,這些本是觀衆生活的消耗品,觀衆或許討厭廣告,卻未必不歡迎置入,如果能和神人們穿一樣的衣服,吃一樣的東西,就是「小確幸」,這種「投射」正是「黏着劑」,大家各取所需。
▲商品是戲裡的催化劑,也是觀衆投射心的黏着劑。 (圖/翻攝自網路)
面對男神女神,贊助商巴不得觀衆「移情」商品,韓國政府順水推舟,鼓勵觀衆「移情」。《星》劇裡的置入已經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千頌伊懷疑都敏俊是「高跟鞋」戀物癖;都敏俊爲了刪除千頌伊Line上的「我好想你」潛入病房;千頌伊出清二手皮包...電視圈的人誰看不出來這全是商品置入?但每個商品都和戲結合的天衣無縫,讓人拍案叫絕,這叫本事,才叫有效的創意。
▲《星》劇裡的置入已經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圖/翻攝自網路)
戲劇的產製,是一長串的產業煉,藝人、導演、編劇、製作、服裝、特效、音效、配樂、燈光、動畫、剪輯...靠錢,靠人,靠每個點滴聚合,每個環節都需要設備、技術不斷進步,經驗不斷累積,作品才能整體提升。龍部長,您有聽到那每個流淚時響起的音樂嗎?那都是樂團演奏啊,不是電腦罐頭。《我可能不會愛你》已是臺灣公認一部相當有質感的戲,麻煩您找個同樣都是房間的戲,請您打開《星》劇和《我》劇,聽聽看主角對話的“收音”品質,你應該會感傷的。
畫面越美,表示工程越不簡單,《星》劇的製作成本據說高達每集(每小時)千萬臺幣,工作人員超過百人,主軸與倒敘不斷的交錯,每集都放個倒敘小片尾,都在解開每集主梗的關鍵;每個讓人感動的鏡頭,都精密的計算過,要讓每個流淚的千頌伊都美不勝收。
▲畫面越美,表示工程越不簡單。(圖/翻攝自網路)
韓國十年磨一劍磨出了了這般榮景,我不認爲政府帶頭「圖利」廠商有什麼不好,越多廠商願意出錢贊助,預算就越能提高,精彩度就會逐年上升,但NCC法條,擺明就怕觀衆「移情」,這連磨刀石都不給,給你百年磨劍又何用?咱戲劇每集的製作預算,恐是人家的十分之一,我一直認爲臺灣媒體和NCC的關係,是婆媳,不是親子。
龍部長,文化部成立後「影劇及流行音樂司」有個遠大的目標:「確保臺灣影視音產業在華文地區的領先優勢,並進一步佈局全球。」事實上韓流橫掃華文地區已經很多年了,不只戲,整個流行工業都強悍。這隻說明一個觀念,偶像愛情戲是沒國籍的,不管仇韓還是哈韓,實力擺在那,數字晾在那,韓國的戲就是值得學習,這沒什麼好丟臉,忽視它,不過就是「見笑當生氣」。
展開新思維急起直追,如同濟貧用的補助是沒法打天下的,唯有制訂辦法,大規模獎勵企業投入影視贊助,或抵稅或融資,努力改善大環境,讓好創意有好的條件完全發揮,才能生出好的作品。
一部戲,電視臺還沒播,就已燒成這樣,龍部長,您當然知道這是怎回事。套句大陸網評當尾語:不是我們不想看國產劇,而是國產劇逼我們哈韓的。
● 作者葉文忠的其他文章在他的個人部落格上http://jamesyeh1963.pixnet.net/blog,目前爲《ETtoday新聞雲》固定合作名家,更多葉文忠的精彩好文請見《ETtoday新聞雲‧名家專區》,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