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文忠/十二年國教來了,該給孩子吃什麼「轉大人」?
12年國教爭議多,你支持還是反對?
總計 票。
文/葉文忠
上週六,全國臉書上幾乎被洗版,全臺灣都在趕着畢業,驪歌聲聲催,催得人「想當年」。時光荏苒,想着自己小時候,畢業是一個階段的結束,一個新階段開始,我現在還可以咀嚼那種茫然味。這種茫然,是階段,是必須走過纔算「轉大人」。
這就是六月,不過今年的六月很不一樣,不是六月雪,倒有點六月酷暑,頭痛眼花,中暑徵兆。面對12年國教,好多家長急,急得幫忙解決孩子的茫然。這半個月的國家大事,全是學生的事,不,該說都是家長的事,我想很多人都和我一樣,那一團迷糊仗,怎麼打?
▲12年國教紛紛擾擾,面對龐大壓力,政策只能朝令夕改。 (圖/東森新聞)
12年國教要不要,好不好,是很大的申論題,非常難,難到每個人都有答案,也都不是答案。因爲這關係了怎樣去“樹人”,要長成哪種樹?檜木、樟樹、榕樹,品種不同,氣候、溫度、海拔線都不能同。
本來我就一直覺得「免試」這件事很詭異,不用參加升學的大考,那麼就是每次月考、期終考就像是大考,父母還得多花許多錢讓孩子學這學那,參加各項競賽,以表現自己的孩子很有「才藝」,換點免試的“積點”。但12年國教,不管你同意不同意,喜歡不喜歡,它到了你面前,你非進門不可。
一樣米百樣人,「人生勝利組」是沒有公式的,每個人面對的都是不一樣的人生際遇,戴勝益的「月薪低於5萬元不要儲蓄」,那是他的公式;嚴長壽「國內大學有三分之二科系不值得讀...」這是他的觀察,這些都是個人意見,不可能一體適用。這現象很奇怪,請名人到學校演講分享經驗,媒體卻努力的在演講中找可以大作文章的「關鍵字」。人家就是成功,有自己看事情的態度,聽不聽,採納不採納自己覺得就好,他們講的話,再怎樣也不會變成“憲法”。
▲「人生勝利組」常受學校邀請,分享經驗,卻總被媒體放大檢視。 (圖/作者提供)
在我看來,「人生勝利組」頂多只有兩個武器,能確保“接近”成功,一個聰明的腦袋,一個不服輸的心。當然,這也只是我個人意見。
民國57年,9年國教實施,那年代很多人無法念書,環境不允許唸書,所以國家強迫你念,看看30年後臺灣發生了什麼轉變。臺灣進入了經濟最光輝的起飛年代,跳進了「亞洲四小龍」,算不算9年國教的功德?算,當時普遍的教育水準都不高,知識水平一提升,臺灣簡直成了「龍穴」。
如今,時空變了,國家不規定,多數孩子唸到大學都沒問題,但那「亞洲四小龍」卻已敬陪末座。國家政策、產業出走、人力結構失衡,臺灣高學歷人才把「龍穴」塞住了,我們真的還需要12年國教,來提升人民的教育水平?我想,利用這國教的 “最後三年”,希望把人才引入技職教育才是政府背後的「陽謀」。
我曾在「今日屠夫,明日屠龍」文章裡提及瑞士是技職教育的強國,一個國家社會充滿專精的師傅,絕對強過滿街的碩博士。12年國教會不會消滅了「建中」、「北一女」這等名校?我沒念過名校,一點不介意,但還是一句老話,把書念好,孩子的事;提供學費資源,父母的事。但孩子會聽從父母的建議選擇方向,則是不爭的事實,父母觀念,可能決定孩子七成命運,所以多數父母的判斷,也等於決定了國家社會的前途,這話應該成理。
▲技職教育才能培養專精的專業人才。 (圖/教育部)
有家長聽聞「排富線」氣憤的表示,難怪現在「不生小孩是有道理」。這話明顯的沒道理,若沒這12年國教議題,孩子念什麼高中,家長一定乖乖付學費。現在爭的「114萬」只對家長「奇模子」產生了反應,對孩子來說,沒有太大意義。重點來了,父母會不會爲了這114萬,至此改變了孩子的學習方向?!
長期以來,把學歷儘量堆高當作「終南捷徑」,是父母羣最難放下的「執」。猶記得小學畢業時,當時會的名句實在不多,我的留言本上有句同學們重複寫下的格言,「空的袋子是站不起來的!」這句我印象最深。國教話題一起,許多父母跳出來開始爭權益爭權利,但是孩子的袋子有多空,恐怕沒幾個爸媽關心。我們先看看12年教育啓動前,國教的那前9年,孩子肚子裡都裝進了多少東西?
畢業季到了,剛剛在下課回家的路上,聽到主持人念一段點歌留言:「校園裡木棉花一朵朵的綻放了,我卻不以爲然。......」我聽得一頭霧水,完全不懂是什麼意思。等到聽完全文,才知道這位同學的意思是:剛開始她並沒有把「畢業」這件事放在心上,直到要分離的那一天才真正感到難過.....
所以,正確的開頭應該是「校園裡的鳳凰花一朵朵的綻放了,我卻不以爲意......」
天哪!「鳳凰花」跟「木棉花」代表的意思差很多,「不以爲意」和「不以爲然」也差很多好嗎?這位高中生這樣寫下來,主持人就這樣念下來.....都沒有發現哪裡有問題嗎?
對,看完大概也知道哪裡有問題。這是咱高中生的水平,雖然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一個電臺點播就出現這樣的文字,這機率會不會太高了?我笑完,其實有點淡淡的哀愁。
很快,12年國教一啓動,分不清「木棉花」與「鳳凰木」,「不以爲然」當「不以爲意」會不會變成高中普遍的「基本能力」?這兩句,一個是植物,一個是成語;在放大點,一個是生活知識,一個是語文能力;再放大,兩者通向將來的「生存能力」。
▲鳳凰花開,驪歌聲起,孩子的程度有沒有跟着畢業?(圖/Photo Pin)
現在的家長關心孩子的唸書事,和三十年前很不同。以前孩子書念得差,父母會說,你怎讀的?現在會說,你怎教的?
兒子某學期開學後的學校日,老師發下的成績單,一個家長髮現自己孩子某科是零分,遂舉手問老師,老師說,因爲他的暑假作業沒交,那家長竟回說:「我孩子沒交作業,不代表他沒有才能!」我不知道這孩子究竟有多大本事,但極可能被父母毀了未來。社會如何會讓一個沒有責任感的人有更好的機會?基礎教育品質低下,一大部分來自父母錯誤價值觀,這不是靠拉長國教年限能夠挽救的。三十年前,三十年後,差別就在這。
社會進步,給了家長更大的支配力量,輿論可以改變政策,這是三十年前絕對做不到的事,但是家長們有否想過,當我們羨慕的看着「人生勝利組」那羣人,他們多數人的袋子裡裝的是什麼?在我看來,只有「專精」和「價值」,這和學歷沒太大關係,你怎樣幫孩子的袋子裡裝進「專精」,袋子纔會夠沉,夠穩?
家長準備好了,這12年國教才真走得下去。
● 作者葉文忠的其他文章在他的個人部落格上http://jamesyeh1963.pixnet.net/blog,目前爲《ETtoday新聞雲》固定合作名家,更多葉文忠的精彩好文請見《ETtoday新聞雲‧名家專區》,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