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發展進階 重構未來出行
“電動化只是汽車變革的1.0版本。未來充分釋放汽車造福社會的潛能,還有賴於網聯化、智能化對出行服務的創新,使電動汽車與能源革命、智能交通、智慧城市實現融合與對接。”在日前舉行的第四屆全球未來出行大會上,對於當下正在進行的汽車變革,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理事長陳清泰如此表示。
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正由初級階段轉向中高級階段。正如此次大會的主題“出行科技鏈接未來城市”,未來汽車與未來交通、未來城市協同發展已經成爲行業共識。在政策、科技、企業以及政府部門等多方推動下,重構未來出行成爲這場汽車革命的重頭戲。
■新能源汽車發展進入中高級階段
當下,我國新型基礎設施快速發展。從政策方面來講,國家層面已經多次針對智能汽車、智能交通和智慧城市的建設下發相關文件。去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交通強國建設綱要》;今年2月,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11個部委聯合印發了《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日前,《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剛剛發佈。
“不到半年的時間內,黨中央和國務院針對同一類問題連發三個文件,這是很少見的。這三個重要文件一脈相承,從不同的角度促進了智能汽車、智能交通和智慧城市的協同發展。”陳清泰強調,以這三個重要文件爲標誌,我國新能源汽車正由初級發展階段轉向中高級發展階段。
在新能源汽車初級發展階段,行業着重解決三電技術、提高安全性、破解續駛短、充電難、買車貴、不安全等電動汽車自身問題;在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新階段,則轉向與相關行業和技術的高度協同,充分挖掘未來汽車造福社會的潛能。
在國家發改委產業發展司機械處處長吳衛看來,電動化、智能化已經成爲中國汽車產業不可逆轉的發展戰略方向。他也強調,智能化並不是自由化的智能化,而是系統化的智能化。戰略的實施更需要系統協同、持續和不斷適應中國經濟發展的需求,這意味着要基於中國的通信、時空定位、道路基礎設施、交通場景、交通出行的需求和信息的連通安全來進行系統建設。
“無論是發展智能網聯汽車和智能交通,還是發展未來出行,發展的平衡性是一定要考慮的要素。”中國智能交通產業聯盟理事長、國家智能交通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王笑京認爲,汽車要走向電動化、智能化和網聯化,就要建設新基礎設施,還要應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同時要考慮現階段的實現以及與未來銜接的可能。
“在這場波瀾壯闊的工業革命過程中,每一個方面都是週期較長、牽動全社會的巨大系統工程。”對此,陳清泰提到,“需要政府未雨綢繆,做好頂層設計,從一開始就把汽車、能源、通信、交通、城市作爲一個整體,以新的理念,把它放在高科技的基礎上綜合考慮,實現技術協同、規劃協同、政策協同、法規協同。”他表示,如果把握好有序推進、打破壁壘、開放市場,我們完全可以成爲贏家。
吳衛強調,智能汽車是未來城市和出行的主要承載。針對智能汽車的前景,車企在市場上積極佈局。“電動化、數字化和自動駕駛是大衆集團未來變革的核心方向。”大衆汽車集團(中國)市場戰略與規劃負責人張嵐表示,基於對未來市場的理解,大衆集團制定了相應的戰略積極應對不斷變化的客戶出行需求。根據“2025+”戰略,着眼於2025年及未來,大衆集團將在中國市場推出超過30款純電動車型,爲了實現這一系列戰略目標,今年大衆汽車集團將完成對江淮和國軒高科的戰略投資合作。
“未來的電動汽車不僅是存儲和消納綠色能源的基本單位,還是智能交通和智慧城市的基本單元,更是將新一代移動通信、共享出行鏈接在一起的節點,從而推動能源革命、信息革命、交通革命和智慧城市的建設,較大程度上破解長期困擾我們的能源、環境、城市交通等痛點和難點問題,重塑未來出行體驗。”陳清泰表示。
陳清泰提到,實現這次變革所依賴的可再生能源、移動互聯網以及5G通信、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等技術,恰恰是我國近年發展狀況較好的領域,已經有較好的技術和人才積累,基本不存在技術障礙。在張永偉看來,這次以信息化和互聯網爲主要內容的工業革命技術廣泛而深入地應用在汽車領域、出行領域,帶來了出行領域的巨大變革。
消費者所熟知的“北斗+5G”就是最好的例子。據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星定位系統工程中心主任劉經南介紹,遠程時空位置精準感控是實現自動駕駛的必備要求,“5G+北斗”車聯網是一個有精準時空位置服務和感控能力的工業互聯網,能夠提供高階道路感知、精準導航和遠控服務的路邊基礎設施。
此外,在此次大會上,記者瞭解到,爲了進一步推廣出行科技的應用,交通運輸部運輸服務司二級巡視員孟秋介紹,之後交通運輸部將重點推動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持續深化大數據在行業的應用;二是穩妥推進自動駕駛新技術的應用。目前,北京、上海、重慶、廣州、鄭州、深圳等城市都在開展無人駕駛出租車、公交車在城市道路上的載人研發測試。爲確保穩妥推進,孟秋提到了幾點保障,自動駕駛車輛在測試結束擬投入運行和應用前,要充分評估運營安全風險,認真制定和完善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建立健全自動駕駛車輛運營安全保障機制。同時,積極開展自動駕駛技術在不同場景的應用評估工作,保證自動駕駛技術在交通運輸行業推廣應用工作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和可控性。
■未來出行結構正在重塑
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消費者的出行習慣、出行服務模式等都產生了較大影響,這在人口密度高、出行需求最爲旺盛的特大型城市和大型城市更爲突出。孟秋表示,疫情給消費者出行帶來了兩方面影響:一方面,公共交通客運量明顯下降,個體對個性化出行的依賴,使得公交優先發展受到了潛在影響;另一方面,個性化出行方式得到快速發展,出行新業態也迎來了發展新機遇。
在大會上,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首席專家張永偉代表百人會發布了兩份出行領域報告——《未來城市出行藍皮書(2020)》及《重塑出行:共享出行與自動駕駛的融合進化》。其中提到,從出行方式來看,城市出行主要分爲公共出行、出租出行和“最後一公里”出行,目前城市出行的需求正在轉向個性化。此外,現有城市道路基礎設施並不能滿足城市居民不斷增長的機動車出行需求,公共出行、出租車出行與“最後一公里”出行也存在各自的特性化問題。
據悉,目前的出行市場中,網約車、共享單車、分時租賃等新業態穩步增長。根據孟秋分享的一組數據,截至目前,網約車領域已經有超過190家平臺公司在各地取得了經營許可,250多萬名駕駛員持證服務,百萬輛合規車輛投入市場,日均訂單達到了2100萬單,佔整個出租汽車客運量的20%左右;共享單車已經在全國360座城市投放運營,日均騎行量達到了4570萬人次;在分時租賃領域,各地已經投入運營的車輛超過20萬輛。
不過,由於出行規模的增長,中國大城市的日常出行仍應以公共交通爲主。王笑京表示:“日前發佈的北京市出行數據中,中心城區工作日出行總量是3975萬人次。”對於城市交通的高質量發展,交通運輸部圍繞這一目標也將重點推進幾方面的工作,深入實施公交優先發展戰略便是其中之一。
對於未來出行的美好暢想,少不了對實現自動駕駛的熱切期盼。據悉,國內外多家企業從2019年下半年開始進行自動駕駛載客商業化運營,主要以自動駕駛出租車(RoboTaxi)爲主。張永偉預測,2028年自動駕駛運營車輛可實現無安全員駕駛。本報記者 趙瓊 《 中國汽車報 》(2020-11-09 01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