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平教育不是情慾解放
全臺各地近來有許多家長出面反對「不當性平教材進入校園」,認爲內容不適合國中小學生。前副總統呂秀蓮日前演說也批評校園性平教育內容,認爲已走火入魔,甚至有走向性氾濫的趨勢;國民黨總統參選人韓國瑜的妻子李佳芬也對性平教育表示不滿,認爲政府「把小孩教壞了」,強烈的批評自然引發民進黨的反駁。
性平人士則認爲,這個學期開始實施的12年國教新課綱中,本來就有認識不同性取向與尊重多元性別差異等內容;況且,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9年發佈的《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性教育開始的年齡應是5歲,臺灣的做法並未逾越國際一般標準。
事實上,性教育與性平教育究竟應該在幾歲開始、應該教些什麼樣的內容,不只在臺灣引發爭議,即使在一般認爲較爲開放的西方國家,同樣也在社會上形成對立。例如英國教育單位規定11歲以上學童需接受性教育,但有家長反對現行將同性戀等議題列入的課程,因此拒絕子女接受這些所謂的爭議課程。
又如美國加州推出全新的性教育課程,其中7年級的部分課程引發高度爭議,因此許多家長強力要求學校跳過不可以教;加拿大也有家長走上街頭抗議「性別性向多元化的教育」;澳洲總理莫里森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因爲不希望2個女兒接受官方版「令人感到毛骨聳然」的性教育,所以他不會讓女兒上公立學校。
儘管教育部再三澄清甚至否認,不過,從家長提供的教材可以很清楚發現,爭議內容確實在目前國中小的性教育課程中出現,難怪有那麼多家長感到焦慮。
性教育是讓我們學習用健康且正確的眼光看待自己與異性的身體和性。這對孩子來說當然非常重要。然而,相關領域的教學之所以會引起那麼多爭議與對立,很重要的理由之一就是性教育往往被窄化爲教導男女生理構造及生殖器官,甚至因爲過往性教育過於保守的緣故,如今在「矯枉過正」之下,一不留心,性教育在情慾上着墨過多,而性平教育又與「同志教育」有太多直接的連結,因而令不少家長感到擔憂與不滿。
事實上,2018年的公投綁大選中,公投第11案:「你是否同意在國民教育階段內(國中及國小),教育部及各級學校不應對學生實施性別平等教育法施行細則所定之同志教育?」最後是以708萬票、67.44%同意過關。因此,如果讓帶有同志教育實質內涵的「性別認同、性傾向教育」進入校園,恐怕並不適當,更違反公投的結果。
目前國際性教育課程所倡導的是「全人性教育」(holistic sexuality education)。請注意,「全人性教育」英文用的是「sexuality」這個字而不是「sex」,這意味着性教育要教導的內容除了生理的「性」「sex」,還有心理(愛)、社會(婚姻)及心靈(人性)等層面。「全人性教育」其實是一種「愛的教育」,甚至是一種「生命教育」,在教導孩子與性相關的知識的同時,更要傳播正確的性價值觀,最終是教導孩子建立「健康合宜的親密關係」。
換言之,「愛」纔是性教育最主要的核心。透過性教育,讓孩子學習如何提高自我認同,成爲一個愛自己也能愛別人的人;此外,還要教導孩子學會保護自己,不要成爲性犯罪的被害者或加害者。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孩子們並不需要對多元性別取向甚至情慾解放有過多涉入,因爲對國中小的學生來說,重點不是在於對不同性取向進行細節性的辨認,而是認知到人有不同的性別以及性取向,而每一種性別取向都是自然的,也都值得尊重。就國中小這樣的年齡來說,對性有好奇是很自然的事,而性教育應該是透過適度的引導,讓這樣的好奇成爲認識性的美好與珍貴的動力,而非對情慾躍躍欲試的實地演練。
而性平教育也應該要將重點回歸到性侵害、性騷擾與性霸凌等的防治教育,因爲「保護自己」與「尊重他人」纔是性平教育的核心,而這正是超越同性戀或者是異性戀都必須關注的共同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