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思網校解讀2021高考文綜:純記憶流派應對不了現在的文綜考試,學生需要培養自己的思考思辨能力

>>學而思網校直播解析2021年高考

>>更多高考內容,關注2021本站教育高考專題

2021年高考文綜科目考試已經結束,學而思網校歷史老師趙宇地理老師王媛韜作客本站直播間,爲大家講解2021年高考文綜的考察重點,併爲學生提供一套系統的歷史、地理學習方法論。

在談及衆人熱議的今年曆史試題史料量特別大、閱讀史料很吃力的問題,趙宇老師在直播間提到,這其實就是歷史學科的迴歸,它不再是單純關注孩子背了多少,記多少,孩子能不能從材料明白,通過材料分析能不能獲得相應的有效信息,通過自己的知識解決問題。這也符合當下以素質教育爲主導培養綜合性人才的培養大方向。

而關於地理常被認爲是所謂的玄學,尤其是人文地理沒有絕對正確答案的討論,王媛韜老師在直播中解釋道:其實地理素養是真的有依據可循的,地理考察其實涉及幾個關鍵能力:第一個獲取信息的能力,第二種叫做聯繫知識的能力,第三叫做描述闡釋,第四叫做論證探討。

“我們學習人文地理的時候一定要把握一個主旋律,叫做把握題目的中心思想,學人文地理不是說要選擇出來一個正確答案,排除掉錯誤答案,而是要選擇一個更合適的答案。充分調動你的綜合思維區域認知,人力協調和地理實踐力,尤其是綜合思維。咱們是高中考試,咱們不是中考,不是考你記憶力,而是考你能不能解決問題,你有沒有這樣的能力。”

在直播最後,趙宇老師和王媛韜老師也提供了系統化的歷史、地理學科的學習方法。

以下爲對話實錄:

主持人:各位網友大家好,這裡是2021高考直播的文綜專場,本次直播我們邀請到了學而思網校的歷史老師趙宇和地理老師王媛韜。

王媛韜:大家好,我是學而思網校的地理老師王媛韜。

趙宇:大家好,我是學而思網校的歷史老師趙宇。

主持人:我們知道2021的高考文綜已經結束了,首先請兩位老師分享一下考完以後學生有沒有給我們一些反饋?

王媛韜:對於地理來講從去年到今年,高考地理好像一直都被人關注的特別多,因爲去年高考地理已經上了熱搜了,今年網友就說看到高考地理上熱搜我就放心了,確實地理的每年的出題點特別的新穎,跟自己在學校所學的內容有些差異,學生們往往考完之後覺得今年的地理又出的很奇怪。

主持人:歷史老師跟我們講一下。

趙宇:我們這個恰恰相反,我一看到我們的題上熱搜了我覺得很爲今年的孩子捏一把汗,今年的題出的雖然是突出主旋律的,題目知識還是主幹知識,從材料新鮮度,從設問和解題的技巧有點讓孩子們摸不着頭腦,字都認識,在看題的時候有些波折。

主持人:趙老師講到材料新鮮度,今年曆史史料考的特別多,史料特別多,學生們做起來也挺難的,這個怎麼看?

趙宇:這個是歷史學科的迴歸,更多的關注的不是孩子背了多少,或者是記多少,或者是他知道這個事情是什麼,知道是哪年發生的什麼事,其實這些事在現在我們以素質教育爲主導的高考來說不是那麼主要,更重要的是孩子能不能通過材料分析獲得相應的有效信息,通過自己的知識解決問題。

我舉個例子,有一個同學反饋說,以前高考考過拔河,考過蹴鞠,但是拔河蹴鞠我們都不是教材裡講到的內容,今年湖南卷考了一個電視劇裡說的情節叫冰嬉,是滿洲的一種傳統,你說這個需要記嗎不需要,需要哪個史實去結合嗎不需要,需要你結合材料去做,然後解答。從這個角度看對於歷史學科來說大家開始覺得有點難,這個學科怎麼變難了,其實這是歷史學科的一個迴歸,歷史原來是故事,是要講出來,這樣的歷史課慢慢的迴歸課堂,這是一個好的變化

主持人:那關於高考地理學科,其實我看到考完了有兩種聲音,一種認爲考試蠻常規,跟往年考察思路差不多,另外一種聲音則覺得今年地理考試科目很不可思議。對於這樣的觀點分歧,您怎麼看?

王媛韜:其實高考地理的考法是非常固定的,只不過在材料方面非常的新穎,導致學生遇到一個新情境和新概念的時候就有點亂了自己的陣腳,其實地理的考法一直是一如往常,我們全國乙卷的題目很多同學談論了這道題,今年的36題考出來上海咖啡產業。

其實上海的咖啡產業是一個非常非常著名的品牌,我覺得大家應該都有所知道,出完之後呢就會有很多同學說考完再也不喝咖啡了,去年考了葡萄的題目,有的同學說我再也不要吃葡萄了。其實它最終的設問還是地理的設問,它問一下這個產業佈局,佈局特點是什麼,包括這個產業在發展過程當中又會有什麼樣的支持等等,這都是我們地理非常常規的考法。

孩子們在平常學習地理或者說備考的時候一定要去儘量靈活的去思考,不要太刻板的去學習,不然這樣的話遇到一個新的材料總是容易把他看成新的考法,他還是普通的考法只是套上了一個新的材料外衣而已。

主持人:剛纔的王媛韜老師提到一個關鍵詞叫靈活,我相信趙宇老師也有話要說,因爲之前大家談到歷史學習都會覺得是死記硬背,您怎麼看待歷史學習與“靈活”之間的關係?

趙宇:“死記硬背”也是所有同學對於歷史學習一種常見認知。歷史是發生的故事。說到歷史學習同學們會說你得背,你得默,我們和理綜老師交流的時候生物老師說你們不用背年份嗎現在不是考察背什麼,而是你通過理解可以把講出來,並不是拘泥於年份、事件,不是那麼死的。很多同學的方法不對,他是背,包括父母高中的時候就是用背的方式,很多學校也有默寫,這就使得把知識學死了。

有同學覺得歷史考試是個玄學,我不知道爲什麼對,我也不知道爲什麼不對,我也不知道該聽哪些,我背了好多用不上,有的同學沒怎麼背,他寫兩句話反而對了。歷史更多的像個故事,比如說我們在全國乙卷考了一道紅色主流,中共歷程中的若干個會,你說這個會是不是需要你去背哪年哪年發生什麼事,不是說你要把每個時間記下來這不是真正熱愛的表現,而是你能夠如數家珍的把這段歷史理解清楚,什麼時候?爲什麼這樣?黨是1921年,13個代表,50多個人,就是反帝反資,共產主義,一年之後被社會毒打了,因爲中國的情況比較複雜,說明這條路走不通,於是中共二大反帝不反資,中共三大商量和國民黨合作,於是走了一條革命統一戰線,大革命這個時期,對應的這個時期再往後你想第一次合作,一個初出茅廬新的政黨第一次和一個老黨派合作,,出現了反革命。真理不一定掌握在多數人手裡,,於是開始了另外一條路

他不是具體的背某個時間,他是一個故事線在不斷的成長、壯大,考察的是他兩點間的成長軌跡。你知道這個事能講清楚。

死記硬背的年代過去了,更多的是要調整你的學習的認識,在課上的時候你主要是聽懂,我跟學生說聽懂比記住重要。哪怕是你語言不夠精煉,不夠專業很重要,你很專業背下來的不知道什麼意思沒有用,語言很樸實,能夠表達清楚什麼意思就可以了,語言的可以後續提升,但方向要明確。

這是現在很多同學在備考的過程中特別關注的,就不能學死。

比如說,最近很火的在熱搜上很火的話題,有同學在考試期間用一個搜題的軟件作弊,先強調這個行爲非常不對,應該嚴重的譴責,反過來可以看出來這個學生的學習習慣不好,他遇到問題第一習慣是拍,看答案,後面我就不說了,就是抄。

這個行爲背後就折射了我們孩子沒有獨立思考能力,他不是遇到問題嘗試去理解思考這個問題,而是簡單通過工具達到做對的結果,這是個假象,這個是他的學習習慣不理想,或者說這個學習習慣不利於他成長。我們學習的時候是從弄懂到能講明白,然後再去提升,這是一個過程。

主持人:剛纔趙老師講的特別好,而且也講到學生學習幾個核心點:要拆解,要理解。這個問題給媛韜老師,我們都知道地理是文綜類別,但其實它又是一門非常講理的學科。這種學科融合性能否跟我們講述一下?

王媛韜:地理既有文科的特色也有理科的特色,在學生的角度看來覺得很玄學,這個點跟歷史老師講的還不太一樣,我們在學人文地理的時候,裡面有很多選項我們都認爲他是合理的,我們很多同學都會有感受到我們正確答案選A,很多同學覺得不對,BCD也有一定道理,我怎麼解釋它都能解釋得通,我當時上課的時候就跟同學說這個沒毛病,你可以解釋得通,人文地理,他與人有關的事怎麼解釋都能解釋得通,你可以說他是提高產量,也可以說提高利潤等等,怎麼樣的角度都可以,很多人覺得這就是玄學,你不是硬說這個A是對的。

我們學習人文地理的時候一定要把握一個主旋律叫做把握題目的中心思想,我們學人文地理不是說要選擇出來一個正確答案,排除掉錯誤答案,人文地理他是選擇了一個更合適的答案。我們其實是有主次之分的,你說四個選項裡面都不對嗎,其實都是OK的,只不過我們要選出來最主要的那個,

比如我們今年全國乙卷考了第一組人文地理的題是關於新疆的無人機種植棉花的材料,這個材料背景考的特別好也特別貼合實時熱點,我們現在講究科技興農,這道題只要同學們把握住題目的中心思想是非常容易答出來的,咱們現場趙宇老師也在這,可以來一個互動,這道題是這樣問的“新疆無人機種植棉花可以提高什麼?主要目的是爲了提高什麼”A提高質量,B提高產量,C提高利潤,D提高價格。

趙宇老師你覺得這個應該選擇哪個?

趙宇:你說的無人機棉花這個事。質量用無人機跟用人一樣質量沒變。產量,你光靠無人機播種,理論上來說能不能變我不知道。利潤是肯定的,每年中國有很多像河南人口大省到了棉花季會支援新疆採棉花,所以提高利潤是可靠的,D是價格,理論上來說利潤,利潤是我們能確定的。

王媛韜:趙宇老師的整個解答思路其實就闡述了,我們剛剛說的似乎人文地理都能解釋得通,是一種玄學,那這個時候我們就要看高考出題的老師們給我們提供的原材料信息。這個原材料很明確的體現了一句話新疆無人機種植棉花大大的降低了人工成本。你看看人工成本跟我們剛剛講的哪個選項最強相關的呢,這就是隻要你分清楚了主次找到最主要的問題,然後你答案自然而然出來了,這真的不是一個玄學。

主持人:確實趙老師和王老師給我們完美演繹了,如何充分調動審題能力、邏輯思考能力進行答題的這樣一個好的答題思路,其實運用這樣的思路,我們考生在作答的時候,可能很多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趙宇:從王媛韜老師說的我們在應試技巧來說,文科和理科有截然不同的思路,理科老師算術,文科不是,我們基本不算數,找的是最佳答案,這個道理,不是科學數字那種計算下的精確道理,而是我老跟大家說講的是人情世故。

一個地方生產鐵礦,鐵礦要從美國運到中國來,問這個鐵礦石該怎麼運?大部分人都會覺得鐵礦石是大宗貨物,用船。但我們班有同學選的是空運。後來我問這個同學,有沒有什麼礦是可以用空運的。他沒有答出來。

其實就暴露了他的學習過程是純背誦的。他對這個知識的內核並不理解,只是某個題他理解了,你換一個新的材料、新的角度,他又不懂了。使得很多孩子學的很憔悴,答的很崩潰,最後感覺全白費,那沒辦法。

關注其中的道理,這個道理不是背的就是生活中的感受。

主持人:能不能請兩位老師以今年真題或往年的案例講解一下比如說我們的歷史和地理到底需要考察學生們什麼樣的素養,以及在這幾年的考試過程中素養考察中有一些什麼樣的變化?

王媛韜:其實我們現在講地理素養的話,學生的第一觀感來講,地理素養聽着就感覺好空,好泛,覺得我到底是怎麼樣掌握了,我才能把題做對呢,大家覺得就是一個所謂的玄學,其實地理素養是真的有依據可循的,我們比如說在去年到今年的高考試題當中,地理大家真的想把卷子拿下的話首先基礎知識不用多說,基礎知識是你上場打仗的武器。如果你基礎知識不牢靠,你相當於上去空手跟別人打,你是打不了的,我們任何同學們在複習的時候不要小看基礎知識的牢固性,有很多同學是容易驕傲。老師我啥都學會了,有時候他的問題就出在基礎知識補牢顧,當我們基礎知識牢固了之後我們再進階的,我現在看一道題老師我還是做不對,就是因爲解題能力出了問題,第一個獲取信息的能力,第二種叫做聯繫知識的能力,第三叫做描述闡釋,第四叫做認證探討。大家覺得哪個最重要的,第一個是獲取信息的能力,我這麼跟大家說,如果你拿到一道題看材料看題幹,甚至不知道問你什麼考你什麼,你有再多的知識有什麼用呢,獲取信息能力太重要了。

無論對於選擇題還是大題,比如剛剛趙宇老師的一道題,新疆無人機棉花的種植,只要把材料認認真真研究明白了,把關鍵信息提取出來了,指向性的答案告訴你選擇哪個,我們的主觀題也是一樣,我們一定要反覆的訓練自己把材料讀懂看懂。我一直跟課上的孩子們說,你要做題的時候想辦法用自己的話把這個材料轉述出來,你自己理解之後和你理解之前對這套題的感知完全是不一樣的,你絕對不是停留在表面,你能拆分出來哪些話是給你背景信息,哪些話是直接給你答案的,一旦答案訓練好這個能力,你在學習地理的瓶頸上面更提高一層了,不會卡在這下不去了,如果上以上這兩點老師我都做的不錯了,我有一些再更難一點的地理題我就有點拿不準了,這時候就需要地理素養,有四個,綜合思維,區域認知,人力協調和地理實踐力。這裡面最重要的就是綜合思維。

我們在討論任何問題的時候不要單項的考慮他,而是要考慮一下事情的前因後果。比如說我們得知日本或者是美國,我們任何一個區域,爲什麼會有這樣的產業,爲什麼會有這樣的經濟活動,爲什麼會是這樣的農業類型,這樣的工業類型,跟當地的位置,氣候,地形,河流都是息息相關的,這就是綜合思維。所以其實如果大家能隨時把綜合思維在腦海當中調動出來,相當於是我們經常在課上跟同學們說怎麼樣構建綜合思維呢,就是用一些思維導圖,這也是我跟孩子們說上課用一些思維導圖把知識點給他串起來,你發現整個腦海當中的體系是完整的,這樣的去學習他就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主持人:確實是剛纔王媛韜老師講到了,基礎知識非常穩固,在基礎之上我們再去想一些怎麼樣提升自己,提升成績的方法,而不是沉浸在知識體系本身,不是說我不要知識體系了、我就想要投機取巧的拿高分。那關於考察的歷史素養這邊,趙宇老師這邊有什麼想法?

趙宇:我們歷史跟地理很多地方是相同的,也是有一些不太一樣,我們是純文了,是文裡面的直文,我們在學科素養中提到的時空觀念,歷史解釋,這些說穿了都是學生對於知識的理解,也就是說現在的歷史素質教育下,考試的要求是學生對歷史知識有一個理解認識,他可以把事情的來龍去脈說清楚,這裡面既包含着知識的概念,他是什麼,怎麼回事兒,也包含着知識的外延,們之間還有怎樣的聯繫性

在這兩個側面來說,這種知識概念理解和知識的聯繫外延,在學生端來說他是一個你要知道有這個意識就好了,拿小本本的記上列上去看,你看了很多看了很久,但是他遇到問題還是沒明白,你比如說我們會考到在明清時期中國有大量的貴金屬。和什麼有關係?我們當時是工匠大國,大量的奢侈品從中國傳出去,都是中國製造,外國人很喜歡,大量購買,大量貴金屬流入中國。

們之間的聯繫你有沒有意識,這個意識需要背嗎?不需要。其實學生在學習認識知識、在複習的時候要有意識地會多想一步,這個多想一步其實是有你思維的擴展,文科的思維體系的形成。

對於備考,或者說應對考試是有一定的好處,我想的多,我看的多,我遇到新材料的時候不發矇歷史高考來說,可以說是材料爲王,我們是閱讀量最大的學科之一,可能語文跟我們有一拼。

這麼大的閱讀量考察什麼?考察學生獲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答案全在材料力,你能不能把摘出來。

比如去年山東卷考了一道題目對於梁啓超的認識,這個大家很熟悉,他很符合主旋律的方向,給了三個人,一個是鐵路之父詹天佑,給了一個鄒容,又給了一個周恩來,題目是你來看怎麼認識梁啓超的“”?

這需要首先明確從材料的立意來說我讀完了我要分析,這四個人的大背景是一樣的,但是他們是屬於不同流派,比如說像詹天佑,他按道理來說不屬於任何流派,他是第一波留學生出國的,他是跟着洋務運動過程中出國留學的,小小年紀,不知生死出國留學,毅然放棄海外回國;周恩來馬克思主義;梁啓超改良派,他們是爲當時的救亡圖存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你寫什麼需不需要你背?不需要前三材料中都有簡介,你隨便用,第四個梁啓超你提不提都行,主要是前三個在材料裡面,你能夠把材料讀明白,能夠把有效信息摘出來做分類,根據題乾的要求綜合成文,分數自然不低,不需要你背,給你準備了,什麼邏輯,你需要把材料的外衣一層一層的揭開會審題,有很多孩子不會審題,他學知識的概念和外延。

他不知道這四個人是誰,這就是沒學到點上,基礎知識不足。但是不需要你背年份,哪年都記住,沒有用,你不會用也是白搭,你得能把這個東西用出來,。

包括今年也有這樣的題目,突出側重的是歷史的學科思路,一般我們叫史學史法,像全國乙卷給了一道歷史史記,給了一個希臘的希羅多德,一個是司馬遷,第一可以從材料裡摘,第二是分析背景,當時是什麼背景,很多學生說希羅多德我不知道是什麼,但是知道古希臘,司馬遷也不知道司馬遷最恨誰司馬遷最恨的就是漢武帝,很多人語文背過,漢武帝需要思想的統一性,所以修史。

從這點來說可以利用結合所學的材料,這個突出的是什麼?叫落地,你在學歷史的時候,包括做題的時候是要有的放矢的。我們有一個語文的說法是按圖索驥,在的考察中,學生學的知識比較死,現在的更多以材料爲主,大家對着材料找,他腦子裡是我背過的知識,我去對,對不上,他就不知道該寫什麼了,這就很麻煩。

希望孩子有一定的學習的熱情,在學的過程中對於知識的理解,包括基礎知識的落實要有,但是又不能太過。純記憶流派應對現在的考試,因爲你不看材料,答案都在材料裡,東西。歷史學科,個孩子再聰明,腦子再清晰沒有史實基礎也考試,一方面有史實基礎另一方面又要學會怎麼思考。

主持人:雖然剛纔兩位老師從不同的學科去講,我們發現這兩位學科有基礎的相通之處的,從篩查信息和基礎鞏固到落地,這次高考完我們看到一個熱搜,高考理綜也好,高考數學也好,還是蠻考察文學素養的,蠻考察我們偏文科素養的。兩位老師怎麼看這個命題變化?

王媛韜:我常說我們不要把每個學科太定性給貼個標籤,說這個就是個文科的學科,那個就是理科的學科,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就需要多方位的去思考問題,理科也有偏文科的思考問題,我們地理也是非常需要理科的思維的,在自然地理當中尤其體現的。

咱們今年全國乙卷的9-11題,一般來講地理的最後一組題得分率不是很高,這組題越往後放越要放大招的感覺,今年考察的是關於苔原帶的變化範圍,去年是關於林線的問題,是偏向自然環境原理和規律的考察,就像人文地理一樣我分析一下材料,我用自己的話把材料理解出來,然後我能把答案得出來,肯定比人文地理多一層,多一層什麼呢?就是綜合素養裡面的綜合思維。

也就是說,你要去理解前因後果是怎麼形成的,比如說苔原帶之前是不是特別靠近阿爾泰山,後來因爲變暖又退回去了,你會發現自然地理的題目考察每一小問都是有聯繫的,前一小問和前兩小問都是爲最後一個問題鋪墊的,你不要孤立的學習,當你把整個選出來以後你會發現是講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是非常完整的,苔原之前是什麼樣的,然後經過了什麼變化,之後又是什麼,將來有可能怎麼樣變化,他會把一個故事,有點像將來如果咱們的孩子們,上大學甚至碩士博士論文的時候我們就會研究一個問題,我們把前因後果研究的明明白白的,這就是有點像做科研的思想,

之前我跟大家也聊過,現在新高考地理改革的方向,是很多題目當中的材料,都是從碩士博士的論文當中選材的,有一些圖表類,各種座標各種值,學生看到很頭大。其實人文地理更需要的是文字材料的提取,自然地理一定需要圖標,圖片信息的提取,如果大家能把這個方面把握好,再加上當中的綜合思維的話,你學習自然地理的時候也能找到一個竅門,不會讓你覺得地理真的是個玄學,我學什麼都不到位的感覺。

主持人:我們文科生的文,直文的趙老師。怎麼看文學素養進理科學科?

趙宇:我們文科生很驕傲,今年物理考的像歷史,材料非常多。其實文科的底蘊或者是他的人文的情懷感,是很厚重的,今年的主流的紅色文化,不光是歷史,包括語文,包括很多學科都考察到了,這個其實是在文科類關注社會的立德樹人方面,包括你像習大大說的要學史增信,從這個層面上來說,其實是一種民族凝聚力,一種自豪感,學生層面學生學習過程中體會到他的知識有利於他完整人格的形成。

有時候我跟高一的同學去聊,他說高一我不選歷史,我說最簡單你跟別人聊天你聊啥,跟別人聊天聊數學公式嗎?那這個天就聊死了,文科是你生活中日常可見的是很直接很直白的。

今年也考到一個題也是全國乙卷的,考了一個建國之後,家庭中男的花錢超過一斗要回家,女的花錢超過兩升,男的同意才能花。這不就是家庭的實在地位,媽媽買一個裙子600塊錢媽媽直接作主了,因爲不超過兩升。爸爸只能做主買一個幾十塊錢的T恤。

我會在課上舉一些比較直觀的例子,幫助理解原來這個事情是這樣的,這點比專業性的名詞要對孩子的理解來說更有,我覺得以後很多學科材料不斷的豐富去提高閱讀能力提高分析能力是大勢所趨。有利於我們說全民的綜合學素質,也感覺到我們肩上的擔子越來越重,現在還有同學認爲是副。我們過去的年代是貴族學科,什麼人能學歷史,資治通鑑,需要資質。可想而知。

這個學科還是蠻好玩的,如果你覺得很枯燥,可能是你的方法不太對,沒有找對路子,這個特別像我說的前一天高考很多人在網上送祝福,一個特別認真的小胖子,他給同學們送祝福說祝大家門門考,說不對,第二遍又改說門門150,後來又說該100的100,該150的150,他體現了爲什麼我們對於人文的素養,包括知識需要大家更多的去認知,這個小胖胖真的沒考過,你沒有經歷你不知道很正常。

人文素養作爲人文學科是我們的一個特長,我們要做的其實就是在課上把故事講的更好,讓大家能夠比較簡單比較直接的瞭解這個知識。

主持人:剛纔趙老師講的關鍵點是沒找到路子,我們以前上學的時候記得這門課考的不好了說窗戶紙沒捅破,歸根到底還是學習方法的問題,我們也瞭解到王媛韜老師被稱爲學而思網校的寶藏老師,有很多自己歸納的學習方法。能不能請王媛韜老師系統的講解一下,不管是高三還是高一高二的孩子們如何更好的學習地理這個學科?

王媛韜:我們按照剛剛說的基礎知識是非常關鍵的,如何學習基礎知識這個又要有新的思路了。大家千萬不要覺得老實說的這個你好好學基礎知識就是把你的課本從頭徹尾背三遍,老師我學的可好了,這樣的話我就會跟你說誰告訴你要背,自然地理理解更爲重要,他是自然界的原理和規律,你背它沒有太大的意義,有點像數學公式,你把數學公式背的滾瓜爛熟,但是你解題還是不會一樣的道理,你要把怎麼用搞的一清二楚這纔是正確的方式。

人文地理,自然很簡單,你不太需要揹他,考試的時候你得分率不太高,你在考法上面,解題能力和素養方面有所缺失,你應該兩個雙管齊下的共同提升,而不是一門心思的背書就可以了。

像咱們地理裡面有一本書叫做區域可持續發展,裡面有一個一個的案例,生態裡面的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講這個案例的時候我經常跟同學們說一句話,你們不要背這部分的內容,我就這麼告訴你考試絕對不會考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的,咱們是高中考試,咱們不是中考,不是考你記憶力,而是考你能不能解決問題,你有沒有這樣的能力。

你要知道黃土高原爲什麼水土流失,原因是什麼,危害是什麼,措施是什麼。你要把整體的所有的大框架能不能換個地方你也試用,你比如說像我們的江南丘陵也有水土流失,這就是我剛剛說的背後還是地理的考察,我們跟學生不會整天把這個放嘴上,我們已經在培養大家的思考能力了。

大家千萬不要覺得我現在高一,我不着急,你說的地理素養我到了高三再學,這種思維性的絕對不能拖,你越早的發展對你來講入門越快,你一旦發現之後地理對你來講是太友好的學科了,這就是爲什麼我們總是有一些同學地理學的特別好的,爲什麼經常說地理太好了,我每天想做地理題,有一些同學覺得地理是我的惡夢,我你一旦把觀念轉變過來,地理對你來講是一個新世紀,大家一定要注重學習方法是非常關鍵的。

主持人:我瞭解趙宇老師是有一個方法,叫用你聽懂的話講你聽不懂的事,最後讓你懂。趙宇老師能不能跟學生講一下,我們要怎麼學習好歷史?

趙宇:很多學生說老師我該怎麼學我的歷史,從歷史來說對於基礎的把握,包括跟了我很久的同學我也要求能夠複述,能把上課老師講的東西給第三個人聽,給第四個人聽,第五個人聽,在這個過程中有人問你這個不對,互幫互助就起來了,我強調的是主幹知識,所有老師會標識黑體字,教材上的主幹,這部分一定不是去背,不是去默,不是去抄。有的同學做的試題做的特別好,我就問,基本上筆記好的都是小姑娘,我說你畢業的筆記可以賣掉,筆記的目的是爲了上課聽懂,你記完之後這輩子不看的,考試了沒考好,媽媽說你怎麼沒考好,我的筆記這麼認真爲什麼沒考好,這個東西不是一個護符我講的你沒明白的點記上,你記在書上,記在筆記本上也OK,下了課你把這個點能夠自己複述一遍,聽的人會幫你挑好。

第一點我強調基礎知識的落實不是記,不是背誦,而是複述,只有你懂了你遇到了問題,遇到材料,才知道用什麼原理去處理它,否則你只是知道專業名詞。

再一個是很多都是在你去講的過程中還要特別突出知識之間的聯繫性。我們常說的牽一髮而動全身,這個知識可能引起哪個知識,可能和哪個知識有關,同學不必要去特別認證說是不是引起了它,不需要,人文學科沒有一個絕對的邏輯性在這裡。一定是由A引起的B,B可能是由ABCDEF引起的最後的這個結果。這個是你發覺的,可能是另外一個,所以永遠是在不斷髮展的,沒有一個固定的像公式一樣,1+1就等於2,歷史沒有。

大家可以去保存一遍自己的想法,或者說思路,或者說想象,老師我讀完這個知識我覺得和有關係,你可以思考一下這兩個之間有什麼聯繫,們之間有什麼事情,這個是在複習歷史的時候同學們可以做的。你自己想到的還蠻有趣的,你也可以拿這個問問你的老師,看看能不能有所啓迪,有些時候有些地方老師也想不到。很多年,常考什麼,都知道,有一些出題的老師總是能夠在很特別的角度去發現不一樣的。

曾經考過這樣一道題,考的是孫中山和甘地,都發展本國的工業,只不過甘地是手工業,人家出題老師就考了,真的有同學問過我,老師這幾個領袖之間能不能互相,這個聯繫同學們在學習中有意識的聯繫,可以提升你的興趣感加強你的知識結構。

再一個是技巧,在做題的時候,這種排除的邏輯,我們的特點不是找到正確答案,而是找到最佳答案,把那些特別不對的,賊不順眼的,特不靠譜的幹掉剩下就是最佳的,我做對了,可能我從正向的角度解釋不清楚,我從另外的角度可以拿到這個分數,這就是所謂的綜合能力。

所以主要是在這三點上。

主持人:不管是趙宇老師還是王媛韜老師他們從各自學科的角度先學習方法,歸根到底你要去思考,而不是說你死記硬背,你要學會去思考,去思辨這是學會兩個學科的基本的素養。

趙宇:所有的學科是他沒有方法,他需要一個棍子。

主持人:非常感謝我們的王媛韜老師和趙宇老師,希望這次分享不僅是更高三學子的收穫,也是給高一和高二的學子們一個啓示,我們的直播就到這裡,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