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着你把我忘記,我卻無能爲力”——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遺忘之痛
新華社北京9月21日電 題:“眼看着你把我忘記,我卻無能爲力”——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遺忘之痛
阿爾茨海默病,俗稱“老年癡呆”,其導致的不可逆的記憶力衰退等腦功能異常以及焦慮、抑鬱、易怒等情緒問題已成爲全球老年人健康和生活質量的嚴重威脅。
9月21日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前夕,記者採訪多位專家瞭解到,雖然目前阿爾茨海默病仍然無法根治,只能延緩其病程發展,但通過及時發現、干預,並在醫生指導下獲得科學地治療、照護,將有助於保障患者生存質量。多項研究成果和探索給未來攻克阿爾茨海默病帶來希望。
無法停下的遺忘和巨大的照護壓力
隨着我國逐漸步入老齡化社會,老年癡呆等老年性疾病患者的數量也隨之增多。
不幸罹患阿爾茨海默病的患者胡紹增,自患病起,記憶力逐漸衰退,甚至變得不認識家人。不僅自理能力越來越差,性情也發生了改變,變得迷惑、多疑、抑鬱和焦慮。
“這些年,老伴走丟好幾次了,照顧這樣的病人,常人想不到究竟要多操多少心。”今年已經70歲的妻子翁世茵告訴記者,老伴已經確診患病9年零7個多月了,目前病情已經進展爲中重度。生活方面有很多已經不能自理,現在還增加了精神方面的症狀,有幻聽、幻覺、煩躁,甚至打人罵人等行爲。“看護這種病人真的太苦了,他變得越來越什麼都不懂。”
多年來,爲了給胡紹增治病,家住河北香河的他們,經常來往於北京、香河之間。翁世茵說:“如今我最擔心的是我萬一得個急症,老胡不僅不會打電話,連房門也不會開,卡、錢在哪兒全不知道,那就真是沒救了。”
面對“無解”提倡早發現、早干預
記者瞭解到,阿爾茨海默病至今沒有有效的方法治癒,患者的病情是一個漫長而又無法逆轉的過程,無論醫生、患者家屬多麼盡心盡力,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症狀仍然會逐漸惡化。
近年來,我國十分重視包括阿爾茨海默病在內的老年癡呆患者問題。《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明確提出,到2022年和2030年,分別實現65歲至74歲老年人失能發生率有所下降,65歲及以上人羣老年期癡呆患病率增速下降。
“老年癡呆目前仍然無法根治,只能通過諸多方法和藥物延緩其病程發展。”北京世紀壇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張國平說,“患者症狀表現有記憶減退、詞不達意、思維混亂、判斷力下降等腦功能異常和性格行爲改變等,嚴重影響日常生活。”
“目前我國阿爾茨海默病主要發病人羣爲65歲以後的老年人,也有相當一部分爲60歲甚至更年輕的羣體。”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疾病高創中心副主任醫師賈龍飛說,患者早期可能只是表現爲情緒問題,且沒有自知力,很容易被忽視。
記者從中國老年醫學學會了解到,在我國,相比其他龐大的患病人羣,阿爾茨海默病存在公衆認知程度低、患者就診率低、缺少有效的治療手段、家庭及社會照護成本高等現狀。
“阿爾茨海默病是可以及時被發現、干預,並在醫生指導下獲得科學地治療、照護等,從而有助於保障患者的生存質量。”中國老年醫學學會會長範利說,“因此呼籲通過多種渠道開展阿爾茨海默病的預防性科普與教育,在步入老齡化社會的進程中,全社會應形成提早預防阿爾茨海默病的科學認知。”
不斷創新 多項研究成果帶來希望
儘管目前阿爾茨海默病仍然無法有效治癒,但多項研究成果和探索給未來攻克阿爾茨海默病帶來希望。
此前,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疾病高創中心主任賈建平教授團隊研究發現,可在症狀出現前5至7年預測阿爾茨海默病的生物標誌物,爲阿爾茨海默病的早期診斷和干預奠定了基礎。
賈建平說,目前尚無有效藥物能夠治癒阿爾茨海默病,多個阿爾茨海默病藥物在臨牀試驗中失敗,主要原因可能是受試者病程已處於較晚的階段。如果在阿爾茨海默病早期甚至是無症狀期就對患者進行干預,臨牀症狀則可能會延遲出現,這也是當前預防和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新思路。
“基因治療或許也是攻克阿爾茨海默病的一個方向。”張國平說,“基因治療是利用基因重組技術將正常基因替換有缺陷的基因,根治基因缺陷,但目前還沒有進入臨牀。免疫治療、幹細胞治療各國都在緊張地進行研究中。”
賈龍飛透露,未來還將發揮我國中醫藥優勢,探索挖掘中醫藥寶庫中抗癡呆的良方。“早在幾千年前我國中醫文獻裡就有治療癡呆的記載,並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利用中醫辨證施治或許是未來的方向和突破點。”賈龍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