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金融如何形成供給和需求的雙向奔赴?金融機構高管們這麼說
老齡化成爲了我國高質量發展中必須要面對的挑戰。然而,“硬幣的另一面”是,銀髮經濟的藍圖也正徐徐展開。
“老齡不是負擔,老齡是社會的財富。”在6月20日的2024陸家嘴論壇上,全國政協常委周漢民說。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數據顯示,2035年我國銀髮經濟規模預計將達到30萬億元左右,佔同期GDP比重約爲10%。養老金融作爲銀髮經濟的重要一環,也成爲我國金融業必須要做好的“五篇大文章”之一。
然而,在參加此次陸家嘴論壇的金融機構高管看來,正處於快速發展期的養老金融仍然面臨不少堵點,需要政策、市場、機構等多方面合力,形成供給和需求的雙向奔赴。
養老金融發展面臨不少堵點
截至2023年底,我國60歲以上老人達到了2.97億人,佔總人口的21.1%;65歲以上老人達到2.17億人,達到總人口的15.4%。按照國際標準,這串數字意味着中國已正式邁入中度老齡社會。
數量龐大且快速增長的老齡人口也讓發展養老金融的重要性越發顯現。從我國金融市場來看,不管是保險業,還是銀行業、基金業,衆多金融機構對於養老金融業務發展的重視度近年來已提升到重要戰略的級別。例如不少銀行成立了專門的養老金融獨立業務部門,保險機構在提供養老保險保障的同時,更是深度涉入養老產業投資,打造養老金融生態。
經過這幾年的實踐,業內人士認爲,養老金融的發展仍面臨不少堵點和難點。
“任何一個有效市場的形成,都有賴於供給和需求的雙向奔赴,銀髮經濟同樣如此。”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副董事長、總裁蔡希良在陸家嘴論壇上表示。
從需求方看,中國社科院發佈的《中國養老金髮展報告2023》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第一支柱基本養老金替代率爲46%左右,仍低於國際上55%的最低警戒線。蔡希良稱,養老金替代率低,導致了老年羣體的支付能力不足,難以形成有效需求,這根本上還是養老儲備金缺口的問題。
而從養老供給來看,蔡希良提出了以下問題:首先,養老服務供給不充分、不平衡。“去年北京市養老機構總體入住率只有38%,供給錯配是主要的原因。2/3以上的養老機構在郊區,但是3/4的老年人口居住在城區。”
同時,居家養老服務發展不充分,在我國“9073”的養老模式下,90%以上的老年人選擇居家養老方式,對需求較大的居家長期照護、助殘、助醫等適老化供給嚴重短缺。
此外,醫養綜合服務保障水平也有待提升。目前絕大部分養老機構只養老不醫護,但是醫療機構只治病不養老,老年人難以獲得生活照料和醫療的養護。
中國農業銀行董事長、執行董事谷澍亦表示,隨着城鎮化的持續推進,大量縣域人口遷移,轉化爲新市民,但是與之配套的養老基礎設施和金融服務供給相對薄弱。同時,銀髮經濟涉及面廣、產業鏈長、業態多元,見效相對慢一些。養老產業普惠性經營主體面臨着如何盈利、如何取得擔保的難題。
如何實現供給和需求的雙向奔赴?
參與陸家嘴論壇的金融機構高管普遍認爲,在這些堵點和難點面前,解決養老資金來源是重中之重。
“在供需矛盾當中,主要矛盾還是養老資金儲備不足的問題,即錢的問題。老年人有沒有錢消費、敢不敢消費,對於釋放銀髮經濟的潛力尤其關鍵。這是關係未來數十年,數億老年人,生命幸福安康的根本問題,需要我們每個人樹立科學養老理念,儘早規劃準備。”蔡希良表示。
中國太平洋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總裁趙永剛亦稱:“發展養老金融首先要解決錢從哪裡來的問題。”
對於養老金從哪來的問題,我國設立了“三支柱”的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但仍面臨嚴重的不平衡。
蔡希良稱,到去年年底,第一支柱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0.7億人,第二支柱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參加人數近7600萬人,第三支柱主體制度個人養老金到去年年底開戶數超過4900萬個,但遺憾的是賬戶空轉率約7成。
在6月19日的陸家嘴論壇全體大會上,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黨委書記、局長李雲澤就稱將推動加快補齊第三支柱這一短板,大力發展商業保險年金,更好滿足人民羣衆養老保障和財富管理需求。
不過,在蔡希良看來,除了第三支柱外,第二支柱也有弱項,企業年金覆蓋率還比較低,必須儘早採取行動,切實解決養老金儲備不足的問題。
蔡希良和谷澍均提出期望稅務等國家有關部門制定優惠政策,提高第二、三支柱的吸引力。蔡希良建議稱,例如在政策方面,研究取消企業參加第二支柱必須先參加第一支柱的要求,以及企業年金職工參保率必須達到70%等隱性門檻。又如稅收方面,研究適度提升個人養老金的稅優額度,並對中低收入人羣、靈活就業人羣等全程免稅,從而增強第三支柱對廣大免個稅羣體的吸引力等等。
而在養老金投資方面,施羅德集團中國事務主席吳思田(Sebastian WOOD)則在陸家嘴論壇上稱,預計中國國內養老金市場的增長將遠超其資本市場的增長。但在中國,如果不包括全國社保基金管理的部分,目前養老金儲蓄只能投資於國內資產。他認爲全球多元化投資可以爲中國養老金計劃成員的投資組合帶來重大的收益,因此建議將國際資產納入中國養老金投資組合。
如何破解養老產業盈利難題?
爲了打造“金融+康養服務”的養老金融生態圈,金融機構近幾年開始深度涉入養老產業投資,這一點上,大型保險企業的步子邁得尤其大。
行業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保險機構已經建成運營的養老社區30多個,運營牀位超過2.8萬張。
但養老產業的盈利難題卻一直是整個業界都在關注的話題。第一財經從多家“保險系”養老社區瞭解到,養老社區需要達到盈虧平衡,其入住率一般要求在七成至八成以上。在這個前提下,盈利週期在八至十年,甚至更久。
“我認爲養老服務是一個需要秉持長期主義的產業,需要我們沉下心來打造核心能力。”迴應養老社區的盈利難問題,趙永剛表示。他認爲,養老服務市場不斷豐富,但是供需匹配是關鍵性問題。做好客戶定位,聚焦客戶真實需求,並且對應做好服務體系建設,纔能有效帶動入住率。有了入住率的提升,成本的覆蓋和盈利就是未來的目標。同時,需要建立差異化優勢,打造具有競爭力的運營能力。“運營做好,在提升客戶體驗同時,也能讓養老社區從成本中心變成公司新的利潤源。”趙永剛說。
另外,趙永剛表示,面對養老行業的人才短缺挑戰,需要加強建設一支能夠支撐養老社區運營的管理和服務隊伍。“面向未來,要有意識加強養老行業高層次人才培養,讓更多優秀年輕人才進得來、留得住、幹得好,有發展。”趙永剛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