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競爭,不要內卷!《績點爲王》帶給我們的反思
看完那篇《績點爲王:中國頂尖高校年輕人的囚徒困境》,我第一時間想到李雪琴的“名言”:“北大怎麼了,唸了北大就不能當一個廢物了嗎?”李雪琴是北大畢業的網紅,最近因爲在脫口秀大會上的精彩表現引發關注。
《績點爲王》講述了清華、北大兩所學校的“內卷”現狀。“內卷”這個冷門學術用語,今年突然變成了網絡流行語,其含義已發生很大的變化,幾乎等同於過度競爭、無效競爭。比如這篇報道的主旨——“這些中國最聰明的年輕人正面臨普遍的困境:在極度競爭中,成功壓倒成長,同伴彼此PK,精疲力竭。”
《績點爲王》激起了在校大學生羣體很大的共鳴,但我是帶着疑慮閱讀的。
相對其他高校,清華、北大對學業的要求一向更嚴,校內競爭也更激烈。可競爭不等於內卷,何況中國大學常被詬病“嚴進寬出”。我是在15年前入學北大的,記得開學之後老師們反覆強調的便是校內高手如林,同學們要調整好心態。會不會是媒體爲做選題強說愁,會不會現在的年輕人太矯情?
不過讀完之後,我基本相信,現在年輕人面臨的環境確實變了。像任何東西都有攻略、爲了提高績點選水課這些事,以前也有,但廣度、烈度不如現在,量變已經累積出質變效果。
一個很明顯的標誌是,現在的孩子揹負的家庭期許越來越沉重。因爲現在許多孩子是“學二代”,父母有更多介入的意願和能力。這個變化其實從小學階段就體現出來了,已被廣泛注意到。受過良好教育的一代人開始爲人父母,結果卻集體無意識地把孩子推向更殘酷的賽道,這是許多人沒有想到的。
這一代年輕人的競爭意識發育更早、更快、更徹底,留給觀察者的印象就是“現在的小孩什麼都想要,什麼都想抓在手裡”。但是很多時候他們爭的東西就像“小紅花”,爲了給將來積累競爭優勢,拼命把每一朵小紅花拿在手裡,過程中卻迷失了自我。
良性的競爭應該是激勵每個人發現自我、提升自我、超越自我,如果大家被環境打磨得千人一面,越來越會揣摩和迎合,那就不對了。當競爭趨於形式主義,異化爲同齡人之間的內耗,甚至變成以家庭爲單位、綿延不絕的教育軍備競賽,那麼它確實就成了值得警惕的“內卷”。
文章開頭我之所以提到李雪琴,是想提醒現在的年輕人,人生是一場開放式遊戲,尤其是對每一代中的佼佼者來說。開放式遊戲不能以棋牌類遊戲的思維去玩。就像李雪琴已經回到老家鐵嶺,卻被網友稱讚說“不愧是北大的”,然而不管做網紅還是講脫口秀,跟她在北大的績點沒有一分錢關係。
當你過早把未來規劃得纖毫畢現,你以爲你拿到手很多,卻意識不到指縫間漏掉了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對未來的想象力。2020年的澎湃新年獻詞裡有一句話:“事實上,一些冒險、混亂,偶爾迷失方向,不僅是生活的常態,而且爲自我發現提供機遇。”相信我,這不是雞湯。
但我也知道,不該苛責現在的孩子和他們的家長,就像不能責怪囚徒博弈裡的囚徒不理性,因爲從他們自身的角度看,每個人、每個家庭做的都是自以爲理性的選擇。遊戲規則當如何調整,方能引導年輕學子少做奮鬥的無用功,才應該是這場公共討論的落腳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