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點重重的匿蹤微型飛彈突擊艇
國防部參謀總部近期要求中科院研究國造60艘「微型飛彈突擊艇」,此舉媒體普遍不看好,甚至有國內媒體將其稱爲「21世紀震洋特攻隊」。隨着兩岸的總體實力的消長,早年中共建政時受限於國力,因此以「飛(彈)、潛(艦)」、快(艇)」作爲建軍策略,現在換中華民國受限於總體實力,改走中共早年的「飛、潛、快」策略,但匿蹤微型飛彈突擊艇這項政策,卻連基本的邏輯恐都大有問題。
首先,自海鷗飛彈快艇至光華六號飛彈快艇,除了由雄風一型攻船飛彈提升爲雄風二型攻船飛彈之外,最主要是汲取了海鷗級快艇噸位太小,耐波性不足,五級海象就無法出海的缺點,此外乘員舒適度不足,這種也可能一定程度影響戰力。環顧世界各國的飛彈快艇,近年已經沒有低於100噸的快艇,一般最小也是200噸起跳,光六快艇爲186.5噸。因此開出45噸的規格又犯了「進一步退兩步」的錯誤,亦即表面上此舉可以迅速增強「不對稱作戰戰力」,但實質上此舉真的符合成本效益嗎?海軍過去就曾發生過將LCM機械登陸艇修改爲更換LVT-P5兩棲登陸戰車引擎,航速快一倍,但因設計不良因此提升艇甚少使用,最後岸置的情況。這批突擊艇如果造了卻發生全年值勤時數偏低,難道屆時審計部、監察院不會調查?
至此可見這種「迷你飛彈突擊艇」的定位是與光六完全重疊的,考量雄風三型攻船飛彈體積更大,康定級巡防艦及光六快艇均無法安裝,因此如果要增加快艇數量,就邏輯上應該要做「光六放大版」,而不是「光六撙節(cost reduction)成本版」。而「光六放大版」則又會出現與「沱江級飛彈巡邏艦」還剩多少差異的問題。然後海軍多年來並未補齊「二代二級艦」的缺口,反而是把理應作爲「打了就跑」,可利用漁港快速整補,而非長時間負責海上巡邏,本質上應屬「大型飛彈快艇」的沱江級,裝上拖曳陣列聲納及魚雷發射管,要求「巡邏艦」去擔負「二級艦」的任務,如此豈非本末倒置?
第二,本次的構想似乎又突顯了國軍長年來「重視採購大型主戰裝備,輕忽升級(或稱現代化)現有裝備」的「習慣」。海軍近期有編列預算升級基隆級飛彈驅逐艦的電戰系統及升級Mk 15方陣快砲,但是中科院研發的單管XTR-101及雙聯裝XTR-102 20公釐「近程化自動防禦系統」自102年航太展公開至今並未獲得任何軍方和海巡訂單。海軍雖然在FACG-91號艇上安裝XTR-102遙控機砲進行測試,但至今並未有確定編列預算採購的消息傳出。這並非首例,在錦江級飛彈巡邏艦先前有海軍在PGG-614鄱江軍艦上加裝「衛江威脅預警反制系統」,但至今其它同型艦也並未加裝。更別提多年來屢次被媒體報導要升級海劍二防空飛彈的康定級飛彈巡防艦,年復一年繼續使用不符合現代戰場的海欉樹防空飛彈。
第三,當初光六飛彈快艇僅採購三個中隊30艘,海鷗飛彈快艇原爲五個中隊50艘,光六成軍前原先傳聞要保留一定數量的海鷗快艇作爲訓練用途,但實際上光六成軍並未保留海鷗快艇,並裁撤兩個中隊。現在國軍整體人力均嚴重不足,不少的單位編現比(編制與現有人數的比例)不是勉強達到低標就是低於最低編現比,60艘「迷你飛彈突擊艇」表示至少需要180人,試問「人從哪來」?若有人難道不應優先補齊各單位的人力缺口嗎?
前海軍副參謀長蘭寧利將軍曾在臉書指出,美軍去年的多起撞船事故是肇因「長期以來美海軍的軍官們置重點於『飛彈、戰系、網路資訊戰、電戰』,但卻都不是合格的海員(Mariner)。而關於聖胡安號潛艦事故,他表示「在我們只注重戰鬥系統與飛彈之風氣下,最需高超船藝的救難,隨着船藝的被完全邊緣化,而無人重視,更不要提潛艦救難了。潛艦的搜索與救難是一種非常專業的能力,需要長期培養」。
本案背後最核心的問題是,海軍內部恐怕不會完全不知迷你飛彈突擊艇有如此大的爭議,問題就出在若是上層的政策指示不合理,國軍是否有「科學體系」和「制度」可進行驗證,並以科學佐證否決,而非在當共軍以「科技興軍」時,國軍仍然處於「官大學問大」的「人治」而不是依科學評估決策。尤其是如果這是來自執政黨交辦的政策,國防部是否有肩膀敢「向執政黨說不」?當中共都因「功能單一」而將大批22型飛彈快艇退役時,國軍卻要造功能單一的迷你飛彈突擊艇,這樣是否有把多年因募兵制排擠的國防預算花在刀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