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紅”爲底色,老社區治理全員說了算!
1月14日正午,遵義老城街道葉家店鋪的爐子上,蒸鍋正呼呼冒着熱氣。
67歲的葉叔裝好剛出爐的雞蛋糕,熱情遞向遊客。
“師傅,你給多了,我只要兩斤。”
“沒事,來旅遊的吧?聽您是外地口音,多給您二兩。”
“我是浙江的,在網上做攻略時,聽網友討論老城雞蛋糕很出名,食材好不摻假,今天百聞不如一見。”現場,兩名遊客豎起大拇指不斷點贊。
隔壁商鋪老張聞聲,急忙伸出半個頭大聲打趣:“30多年了,老葉還是一樣,從不欺詐遊客,對外地人都要多送兩個,放心吃。”
廉潔自律,誠實守信等精神內核,早已刻在每一個社區人的骨子裡,“居民自律規矩,商人守法誠信,社區治理更精細”。
紀念館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張仙接受記者採訪說:“遵義會議所體現的實事求是、獨立自主、民主集中制等原則,都是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所倡導的核心價值。”社區治,居民安。跨越歷史時空,依託得天獨厚的紅色資源優勢,紀念館社區將紅色資源與法治元素有機銜接,用實際行動詮釋着老一輩革命家“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這一面”的深厚爲民情懷。
描紅“法”資源,社區治理更民主
“社區裡開辦培訓班,怎麼管理?”
“房子租給外來陪讀的家長,安全和衛生如何保證!”
“我支持……”
這是在2023年的夏天,紀念館社區居委會二樓,一場議事會火熱進行。居委會成員、社區居民代表、流動人口代表等30多人,圍坐一起,各抒己見達成共識的一幕。
因紀念館社區常住居民有5148人,也是全市教育資源集中區,流動人口最多的區域。如何處理好轄區居民與流動人口相互融入的問題,面對管理人員少、居民要求高等實際問題,曾是一大痛點。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在艱苦卓絕的革命鬥爭中形成的寶貴財富。
長期以來,遵義紀念館老城社區通過融合“紅色文化”與“法治文化”元素、創新社區治理方式、完善社區治理制度以及發揮黨員幹部的先鋒模範作用等實踐路徑,推動社區治理更加民主、規範。
“民主集中制的優越性怎麼體現?就是衆人的事情由衆人商量,大家通過參與社區事務的決策和管理。”如此感受,70歲的郭大爺更有發言權。
郭大爺是參戰老兵,家住金屬公司家屬樓3單元。以身作則,引領社區黨員幹部將個人行爲與集體目標相結合,在參與社區治理中發揮先鋒模範作用,是這位老兵多年的習慣。
“社區會定期通過召開居民大會、居民議事會等形式,廣泛聽取居民的意見和建議,確保社區事務的決策科學、民主。”郭大爺說,類似上述問題,大家都會用上“傳家寶”——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社區的大事要事難事,所有人一起議、一起定、一起幹,矛盾少了,事也更順了。
築強“法”陣地,社區治理更精細
遵義會議會址,作爲貴州重點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每年都有無數黨員幹部、遊客從全國各地慕名而來,接受深刻生動的紅色教育。
“在社區的法治文化建設中,我們將紅色資源與法治元素有機銜接,築強“法”陣地,加強法治宣傳教育,提高公民法治素養,推動法治工作的規範化、制度化,實現社區治理更精細化管理。”張仙介紹。
以紅色法治內核爲發散點,打造法治文化陣地。如在社區的湘江河邊的法治文化宣傳牌、社區一角的花壇法治插牌、法治時光長廊等法治文化陣地,都是近年來社區築強“法”陣地的具體作爲之一,實現社區紅色資源與法治文化並蒂花開、交相輝映,不斷提升羣衆“見法率”。
以紅色文化促進依法治理,依託“一中心一張網十聯戶十聯鋪”機制創新開展“網格普法”,將網格員納入“法律明白人”培養工程,2024年以來,社區網格員、聯戶長、聯鋪長排查並化解各類矛盾糾紛133件,化解率達100%。
此外,將居委會幹部納入“法律明白人”培養工程,運用社區幹部紮根基層、深入羣衆的工作特點,結合安全排查、民意收集、政策普及、公益幫扶等基層業務開展法律諮詢、糾紛排查、矛盾調解等依法治理工作,解決羣衆各位法律需求264人次。
“我在貴陽工作,家中老人孩子無法照顧。但社區針對老年人的養老服務、針對兒童的託管等精細化的服務,都讓我很安心。”說起自己的老家,李先生很自豪。
李先生是位90後社區居民,在他看來,社區網格員、法律明白人通過了解居民的需求和偏好,提供個性化、差異化,已成他們心中最堅實的依靠。
賡續“法”精神 ,爲民便民安民功能更具象
“紅軍在遵義期間,有着嚴明的紀律,不要老百姓一分一毫,採購軍需物資,都是按照市價支付錢幣……”
社區是基層自治的基本單元,是國家治理體系的基層基礎。
紅軍在遵義時期的紀律嚴明,不僅體現在軍事行動上,也體現在與羣衆的交往中。“作爲一名社區幹部,要深刻領悟法治是夯實基層社會治理的基石。”張仙說。
近年來,以遵義會議精神爲引領,紀念館社區將廉潔自律、誠實守信等法治精神運用到基層治理工作和羣衆實際生活中,逐步構建起社區居委會、居民、物業、社工等多方參與的社區治理共同體。
記者在探訪中,隨意走進幾家商鋪,“堅守道德底線,遵守交易規則”都是他們的共同價值理念。而在老城派出所,民警們紀律嚴明,擔當作爲,將維護社區安全和諧,實現遊客玩得舒心,市民住得安心。而社區的孩子們,從不高聲喧譁,隨意吐痰,他們遵守規則,用語禮貌。
張仙很自信地告訴記者,在紀念館社區,無論是外來商人,還是本地居民,都將維護革命老區的榮譽感內化於心、外化於行。“我們與羣衆共同協商,解決了餐館油煙排放、車輛亂停亂放、空調排水、會址周邊治安等問題200多個。”
如今,老城街道紀念館社區,獲評"貴州省民主法治示範區"。“法治很‘大’,‘大’到事關國家興衰;法治很‘小’,‘小’到觸及柴米油鹽。我們將繼續加強紅色法治文化研究,讓法治照進每個人心中,成爲信仰;更融入日常,成爲一種生活方式,同時,豐富服務內容、創新服務方式,讓社區成爲居民最放心、最安心的港灣,不斷增強人民羣衆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張仙說。
1月15日,隆冬遵義,寒意已濃,濛濛細雨和繚繞薄霧下,擋不住湘江奔流,生機盎然。老城紀念館社區的法治文化長廊上,無論是掛着革命先烈的肖像和英勇事蹟,還是張貼着法治宣傳標語,都在提醒着人們,要銘記歷史、珍惜和平,更要依法行事、維護正義!(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何永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