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政大學生的心聲--交換學生大不同
Ryan Li
空白年(gap year)是歐美盛行的概念,交換學生是我精彩豐富的空白年。空白年並非一年無所事事、混吃玩樂,對於一位大學生,更重要的意義在於,標誌着人生的轉折過渡期,藉由暴露在陌生又具挑戰性的環境,沉澱、修補、突破,蹲低身子,預備下一次更美麗的跳躍。
多數人對於交換學生一知半解,存在旅遊玩樂、散財童子、徹夜趴踢等刻板印象;交換學生自己對於出國目的、學習歷程也有不同定義。的確,交換學生之生活各有各的樣貌,每個人追尋突破的方式也大不同,我想分享自己”不空白”的交換學生經驗。
交換學生也能是認真學習的品種,美國簽證嚴格要求各大學執行一學期最低12學分限制,緊迫的課程內容,每週近百頁閱讀材料,壓根不容許給自己放「一週長假」去旅行,深怕落後老師教學進度。課後作業及學期報告更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美國同儕的上課積極表現,無論言之有物或無,都激勵臺灣學生髮言參與辯論,見到身旁的中國學生更有一股不可輸人的使命感,他們埋頭苦讀是事實,我們更是會讀又會玩。美國學術環境薰陶,確實讓人收穫匪淺。
國民外交肯定不可少,姊妹校博覽會使出渾身解術,印製臺灣美食美景海報、佈置精美國旗及明信片、加上政大校園手冊,當美國學生瘋狂排隊在身旁的北京大學攤位,我們只能夾縫中求生存,拿着手冊道具,插縫向排隊學生介紹臺灣美麗感動的人事物及友善安全的學習環境。日常生活與外國人嘻哈往來、邀請外國人享用親手製作的臺灣美食,他們驚奇我們奇妙的福爾摩沙島的美景美食美德,言談後他們也更加了解,臺灣不是PRC一部分,臺灣更不是Thailand,
旅行讓人探索自己、也是行萬里路的增廣見聞機會。紐約時尚繁華,思索商業契機及善用品牌行銷打入國際社會;巴塞隆納熱情悠活,人生除了衝刺競爭,別忘慢步伐享受人生;倫敦優雅敦厚,風度翩翩看進你的眼睛,說,keep calm and carry on。
交換學生的生活豐富深度,端看個人安排及定義,不變的真理是,出國前規劃絕對不可少。學分抵免最爲重要,必須與系所討論課程名稱及教學大綱是否符合抵免條件,纔不會辛苦付出卻無法呈現在現實的成績單上,避免被迫延畢困境;努力爭取教育部或學校獎學金,補貼數十萬的生活支出;最後,爲自己交換學生的空白年下一個定義,走出舒適圈追尋自己的交換意義。
參考文章:Chiayu Hsiao/一名政大學生的心聲--被雙重標準扼殺的交換學生
●作者Ryan Li,政治大學雙主修經濟及外交,曾實習於美國瑞士銀行及參與國際志工於東帝汶,2011秋季交換學生至中國復旦大學,2012春季交換學生至美國美利堅大學,12學分獲得全A榮譽,又轉赴歐洲市場研究及自助旅行,全程自費共計30萬元。本文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