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親身經歷論十二年國教裡被放棄的孩子(五)

碎御劍獅

參考沒有參考價值的資訊來建立制度

建構式數學起始,臺灣教育政策一直都是跟着國外研究走。總是「國外學者說」、「國外研究說」然後就跟着做。

除了這種說詞跟我爸媽差點用補習毀了我的「因爲大家都這樣」那次,相似度實在是高到無法忽視之外,我還注意到那些研究往往有兩個嚴重的缺陷。

一是他們的研究成果,多半把收割期定在十或十二歲,也就是臺灣小學畢業的時間。

當接受那種教育的孩子在十二歲時感到快樂、學習很愉快、充滿自信,他們就會斷定這個新教育方法是好的。

但是,任何一個還記得自己十二歲時是什麼樣子的人,應該都知道,十二歲不能代表一生。我十二歲的時候癲癇都還沒發作(有預兆了,第一次大發生作要等國中),根本不知道我接下來一生都要跟左腦腦傷糾纏不清。

教育是一生的事,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十二歲,沒見識過叛逆期、思春期狂飆期,沒遇過本領強大而且對後輩不會手下留情大人,沒試過經營婚姻,沒爲了稅制哀嚎過。

後面這麼多大事都仰賴教育成果去對抗,卻在十二歲時就說「已經成功」了,這言之也太早太早太早了。

像這種人生成不成功的研究,至少應該像我之前看過的「忍耐力與人生成就的關係」研究那樣,觀察到四十歲,有拚過事業了,纔有可信度。

十二歲時覺得學習很愉快,不代表他能在嚴厲的教授底下寫出大學畢業論文;十二歲時覺得充滿自信,不代表他被愛人甩了以後可以哭幾天就恢復正常生活;十二歲時認爲自己可以實現夢想,不代表在本來順利的人生因爲車禍中風而中斷後,能摸索出新方法或是換別的領域,東山再起。十二歲的成果,根本什麼都不是。

二是那些研究成果都是小規模的,在專區(或專校)內,獲得家長同意,有教授直接指導的進行,又都是鑑定正常的孩子,跟國家政策所需的環境大不相同。

教育的關鍵在家長和老師。那些研究的家長都知道研究內容,換句話說,他們都至少是「關心孩子教育」的家長。老師都接受教授的指導,換句話說,他們必定是「懂得教育真諦」的老師。

有這種家長和這種老師,加上正常的小孩,不管用什麼制度和教材,教育都會成功的。

但是作爲一個全國性制度推行的時候,要面對的狀況卻是:「父母忙着賺錢養家,跟小孩可能連續一個月沒有醒着見到面。」「老師除了一本課綱之外,根本搞不清楚教授想幹嘛,沒有人跟他們解釋這和過去有什麼差異。」「普通班上亞斯柏格症沒被診斷出來的孩子。(這狀況還滿常見的)」「在沒有任何大人和壞朋友影響的情況下,學生自己想到可以用賣淫賺錢(報紙刊過的實例)。」等等一大堆那些研究裡不會出現的變數

不考慮到這一點,就直接移植,只會讓我想到「橘逾淮爲枳」的故事。(這個課本好像也有收錄,不用解釋吧?)

最後一個實例:絕對會被放棄的孩子

假設十二年國教的目的真的跟教育部人本教育基金會嘴上說的一樣,是爲了「不要放棄任何一個孩子」,那麼他們理想與現實差距,就像言情小說和現實婚姻的差距那麼大。

但是言情小說反正就是娛樂,他們卻打算影響每個孩子的命運。

最後再說一個我國中一年級時親眼所見的故事。

那時候班上有一個男孩子,瘦瘦高高,皮膚蒼白。他某一天翹課了。他是那種一看就很乖的害羞男生,印象中沒聽過他說話。翹課的理由或許只是不想看到考卷,或是想引起大人注意,這種很平常的原因而已,不是什麼大過大惡。

但是導師很生氣,在他主動回來上課後,她上課時間當着全班的面痛罵他,還抽走他的椅子不讓他坐。導師得意洋洋的在臺上說:「你翹課一天,就一天不準坐椅子!」

於是他剛開始是偶爾翹一次,每次回來都被導師當衆羞辱(而且是那種只要看到他就會發作的碎嘴式羞辱),後來變成幾天就翹一次、翹課和上課一半一半(於是教室裡就沒有他的椅子了),漸漸變成一個月才露臉幾天。

最後就再也不來了,一年級都還沒結束,我就再也沒看過這個同班同學

如果導師沒有羞辱他、沒有奪走他的位子,絕對不會演變到再也不出現。她甚至不需要關心他,只要什麼都別做,當作不知道他翹課,那個同學自己就會常常回來上課了。

結果她給他的是:教室裡全班只有他沒有椅子坐,全班坐着聽課時只有他蹲上一整天。我國中時還沒有成年後的厚臉皮,要是被這樣對待,國中的我也會想逃出學校再也不回來。

他是一個「本來會自己來上課,結果卻被導師逼到中輟」的學生。

我到現在還記得,他站在沒有椅子的位子旁邊時,那種既難堪,又很希望融入班上的神情。

不管是十二年國教、十六年國教、二十年國教還是終身國教對他來說都一樣,他是一個絕對會被放棄的孩子。

二十七歲,九年國教倖存者兼大學多元入學白老鼠,上大學前都在臺北範圍內就學。

●作者碎御劍獅,一頭在塵世中構築樂土的臺灣狻猊。興趣是蒐集中國獅、跟珍禽異獸;人打交道、瞭解歷史。最喜歡的三個作家是:麥克安迪《說不完的故事》、海萊茵夏之門》《銀河公民》、瓦爾特.莫爾斯藍熊船長奇幻大冒險》《夢書之城》。本文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