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食”爆火的背後

來源:經濟日報

近年來,國內“一人食”餐飲興起。除了人均幾十元的小火鍋,大盤雞、烤肉、麻辣燙等也紛紛加入“一人食”餐飲細分市場,商家在產品品類、用戶體驗、品牌特色、營銷傳播和成本控制等方面下足功夫,用心創造令食客滿意的用餐場景。

在我國,多樣化的社會經濟形態催生了“單身經濟”“宅經濟”“懶人經濟”等,“一人食”餐飲應運而生。在美團APP搜索“一人食”,不僅有大量“一人食”套餐,還有“一人食餐廳排行榜”,主打“一個人也要好好吃飯”的單身食譜更是大受歡迎。可以說,“一人食”已開始演變爲新的城市文化景觀。

“一人食”因何興起?從經濟學角度分析,是消費需求升級和市場供給創新共同作用下的結果。

從需求側看,“一人食”消費主力以單身人士、上班族爲主,他們既追求方便和效率,也追求品質和格調。如今,一個人吃飯早已不再是孤獨的代名詞,現代生活節奏快,“一人食”降低了同桌共飲、羣食共餐花費的時間成本,也能在繁忙工作之餘獲得短暫獨處的輕鬆。越來越多的“Z世代”,也喜歡以“一人食”的形式度過就餐時光。此外,小份量既減少了浪費,又滿足了顧客對分餐、衛生和便捷的需求,成爲助推餐桌文明的新風尚。

從供給側看,“一人食”餐飲品類豐富,除了常見的火鍋、日料等,還有炒菜、蒸菜、燒烤等多種花樣,主打性價比。今年上半年,“一人食”成爲不少餐飲大品牌的重點佈局領域:呷哺呷哺下調單人套餐價格,肯德基推出9.9元漢堡,必勝客開設10元至30元就能搞定一餐的“Pizza Hut Wow樂享店”……這些變化成功吸引了單人用餐者、年輕人以及價格敏感者。很多商家除了照顧好消費者的胃,還在氛圍感上下了功夫,比如在佈局上專門設計了“吧檯”或“隔斷”,給每位消費者提供獨立空間,保持適當距離感,滿足顧客對私密空間的需求;再如使用自助點單、買單系統,既節省了人工支出,也減少了交流,讓“一人食”更輕鬆。

從經濟學視角看,商業分工帶來城市生活的便利性,也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一人食”爆火的背後,是餐飲品牌針對客戶細分需求推出的更精細化、高質量、個性化的服務。

社會結構的變化,新生代的消費思維和消費行爲,決定了“一人食”具有較大的市場發展空間,甚至未來還可能催生出更多的“一人”業態與模式。但值得注意的是,准入門檻並不高的餐飲行業是一個接近“完全競爭”的市場經濟模型,“一人食”餐飲要面臨來自各種餐飲替代品的競爭。究竟能不能走得長遠,其底層邏輯在於運營和細節,最終還取決於品質、品牌、服務、用戶黏性等綜合優勢的比拼。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蔡承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