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大學與貧困山區的“陪伴式成長”

選派優秀在校學生到鄉村學校頂崗實習支教的探索,被作爲師範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全國推廣;校地合作共建農業科技綜合示範基地的科技扶貧模式,被作爲全國高校產學研合作十大優秀案例和高校定點扶貧典型案例在全國推廣;在全國高校率先成立的校地合作處,獲得國務院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和重慶市扶貧開發工作先進集體……

近年來,西南大學充分發揮農業科技和教師教育方面的學科優勢,“集全校之智、舉全校之力”參與脫貧攻堅,引導師生“帶着課題走壠”。脫貧攻堅的主戰場,成了學校立德樹人的大課堂。日前,記者走進了這所大學。

把“苦黃連”變成“甜蜜的事業

“不吃黃連苦,怎知生活甜?”集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武陵山區、三峽庫區於一體的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曾經是一個國家貧困縣。雖然石柱人種植黃連的歷史有700多年,但由於種植方式落後等原因,只能“端着金飯碗討飯吃”。

2003年,西南大學按照一個院系對口一個鄉鎮、一個專家團隊對口一個產業的原則,與石柱聯合啓動縣校合作”科技扶貧新模式。學校設立縣校合作辦公室,派專人常駐石柱負責校地對接、項目落實和專家服務;設立石柱科技創新基金,引導科研人員圍繞黃連等產業開展技術研發和成果推廣;整合多學科組建科技研發團隊和文化產業開發團隊,開展從產業規劃、種植技術、產品研發到文化培育的全程產業鏈服務。

分別由藥學院教授李學剛和歷史文化學院教授田阡領銜的專家團隊,通過“石柱黃連病害診斷及控制研究”“石柱黃連種植系統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項目策劃”等30多項聯合攻關,攻克了黃連根腐病防治難題指導黃連種植戶建成規範的種植基地,推廣“黃連-天麻輪作”和“黃連連作”,使石柱黃連種植戶年收入達到3萬元。

到2019年,石柱縣黃連產量已佔全國60%以上,石柱黃連交易所年交易量已佔全國80%以上。現在的石柱黃連,已經成爲國家重點開發的10箇中藥材大品種之一,還成功申報了“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在躋身“中國黃連之鄉”的石柱,“苦黃連”成了“甜蜜的事業”。乘勢而上,石柱縣又通過“示範幾戶,帶動一村;示範一村,帶動一鎮”,變成了“中國辣椒之鄉”“中國長毛兔第一大縣”和“中國最大蓴菜基地縣”。

將專家大院建在田間地頭,將文化技術送進千家萬戶。西南大學通過校地合作持續推進科技下鄉工程、鄉村振興服務工程和人才幫扶工程,將“酸甜苦辣”都做成了“真學問”、大產業。

持續20多年,西南大學的專家團隊通過“從一粒種子到一杯橙汁”的全程全產業鏈服務,將重慶忠縣變成了“半城山水滿城橘”的全國柑橘種植技術示範區,帶動了全縣20多萬名果農增收致富,其中1.6萬戶貧困羣衆戶均年增收超過1萬元。在擁有上千年李子種植歷史的重慶巫山,專家團隊提純優選品種,示範先進技術,將巫山脆李“升級”成個大質脆、酸甜適度、汁多味香的“中華名果”,巫山也由此“升級”爲中國脆李之鄉。

吹“牛”教授的牛脾氣

左福元在重慶豐都推廣肉牛養殖已經20多年了,當地人喊他“吹‘牛’教授”也已經喊了20多年了。

1998年,左福元以科技部科技支撐計劃草食專項首席專家、西南大學教授的身份,到縣城跨江整體搬遷的移民重點縣和國家級貧困縣豐都調研後,建議將肉牛養殖作爲“搬得出,安得穩,逐步能致富”的移民產業。還沒有親眼見到“肉牛”的豐都人,很快就給四處遊說的左福元送上了“吹‘牛’教授”這個外號。讓他們沒有想到的是,這個“吹‘牛’教授”還真有股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牛脾氣。

2000年,左福元牽頭啓動了對當地“農耕牛”的改良項目。2001年,他又將自己領銜的一個肉牛養殖國家科技攻關重大專項放到了豐都。此後20年,左福元的“肉牛團隊”先後在豐都開展了50多項國家和省部級等科研項目集中攻關,逐一解決肉牛產業發展面臨的優質種源緊缺、生態環境壓力等一系列難題,一步步將豐都變成了國家肉牛優勢產區縣、全國肉牛產業大縣、國家科技富民強縣示範縣和全國產業扶貧示範縣,讓全縣近3萬名農戶通過肉牛產業實現了脫貧致富。

57歲的園藝園林學院教授張盛林,大學畢業後一直從事魔芋研究和推廣。魔芋主要分佈在南方少數民族聚居的貧困山區,有時從一個種植點到另一個種植點就得在拖拉機上顛簸整整一天。用於推廣的魔芋種芋很重,表皮脆弱,輕微碰撞都可以導致發病腐爛,所以越是顛簸越要騰出手來護好種芋,張盛林和團隊成員爲此經常摔得頭破血流。

2009年,石柱縣引進了200噸種芋,最後收穫的魔芋還不到100噸。張盛林先後10多次到現場研究種植失敗的原因,然後帶着團隊從選地調種、地塊準備、播種、防病到除草,每個環節都守在種植現場指導,最終使每畝魔芋的收入提高1萬元以上。

1985年至今,張盛林已累計推廣魔芋120餘萬畝,新增總產值超過12億元,先後獲得教育部科技一等獎等多個省部級獎項,被授予“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等榮譽稱號,還連續4次當選中國園藝學會魔芋協會會長。

主持國家科研專項《雅魯藏布江中游魚類資源保護與利用》期間,西南大學動物科技學院教授、漁業技術綜合實驗室主任吳青連續幾年“紮根”青藏高原,取得了野生魚棲息和繁育、野生魚人工養殖馴化等多項研究成果,爲西藏漁業發展積累了寶貴的第一手技術數據。2017年11月,由吳青主持完成的《關於在西藏林芝市開展10年禁漁的可行性研究報告》被林芝市採納,成爲西藏第一個全面禁漁令。

“生態”和“生計”的和諧統一

“多次參加精準扶貧第三方評估工作,讓我有幸見證了精準扶貧政策如何精準地惠及千家萬戶,看到了貧困地區貧困家庭一年一年的變化,也收穫了一點一滴的感動和力量。”西南大學地理科學學院研究生王子羿,本科期間就參加了廖和平教授領銜的國家精準扶貧工作成效第三方評估和國家貧困縣退出專項評估檢查。這期間他記住很多地方、很多數據,也銘記了很多“說起來就要流淚”的人和事。

廖和平從2015年起每年都承擔精準扶貧第三方評估和貧困縣退出專項評估任務。她和西南大學精準扶貧與區域發展評估研究中心的專家團隊,每年都要帶着幾百名學生“到最貧困的鄉村去”,幾年來調查走訪過全國200多個貧困區縣、2000多個貧困鄉村。在現場調查覈實的同時,也從貧困地區越來越多“發自內心的笑容”中感受到了精準扶貧政策落地生根的效果。

在評估過程中,專家團隊特別重視探索高質量脫貧路徑,總結各地值得推廣借鑑的經驗。海拔1550米的巫山縣鄧家鄉石多土少,廖和平帶領團隊在開展精準扶貧調查評估的同時,爲當地編制了基於廢棄村莊用地復墾和低效宅基地再利用的土地整治規劃,由專家團隊推動的兩個復墾項目使156家農戶獲得了909萬元補償,集體經濟收入也達到505萬元,實現了“增收”和“增綠”、“生態”和“生計”的和諧統一。

西南大學不僅是歷史性轉變的見證者,更是投身其中的建設者,彰顯了高校的責任與擔當。2019年9月定點扶貧雲南省昌寧縣後,西南大學每週召開一次調度會,推動科技與人才並重、產業與教育並舉、扶貧與扶志並行,幾個月時間便有300多名專家教授克服疫情影響前往昌寧,建立“魔芋專家工作站”和魔芋、枇杷、茶葉示範基地,爲當地投入和引進幫扶資金近千萬元,購買和促銷農產品近千萬元,培訓基層幹部和技術人員兩千多人次。

本報記者 張國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