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數字化給文物保護創造更多可能

【奮鬥足跡

講述人:山東省青州博物館館長 王瑞霞

我曾對很多人講過,我很幸運,雖然大學沒能讀成自己喜歡的考古專業,但沒想到畢業分配到了青州博物館,又和文物打起了交道,並且一干就是大半輩子,到了快退休的年紀,仍然享受着文物帶給我的驚喜,和把這些驚喜分享出去的快樂。

我與文物數字結緣,起因於著名的青州龍興遺址窖藏佛教造像。見過這些造像的人都感嘆它的精美,雕刻細膩傳神,但這卻給考古繪圖提出了難題:怎麼樣把這批精美的藝術品畫好,並符合考古繪圖規範?顯然,用傳統的繪圖方法很難做到。

當偶然聽說有專業團隊在用數字技術石窟的保護工作,我們一個團隊帶着將信將疑的態度,去了他們工作的現場,聽了他們的講解,看了他們工作的成果,便覺得可以進行嘗試。於是着手做了兩件驗證一下,效果確實不錯,便決定對館中的文物開展數字化保護工作。

近年來,國家對文物保護工作不斷重視、經費投入持續加大,我們的文物數字化保護工作進展順利,到目前已持續了七年。

隨着文物數字化工作的逐步展開,我對文物數字化的認識也在逐步加深,再也不會只把它作爲一種輔助考古繪圖的手段。其實,文物的數字化是一個將文物信息全面準確記錄的過程,是我們的一項基礎性工作,是我們爲文物做檔案的必不可少的一環。文物有了全息記錄後,不僅它的生命可以得到延續,它所承載的文化也可以得到傳承。

文物數字化還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可以利用3D打印技術,將我們的精美造像打印出來,讓人們再畫素描的時候,不只用西方大衛像,也要用我們中國人自己創作出來的雕塑,讓更多人認識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的價值,重建中國的雕塑史。

同時,數字技術在文物領域運用拓寬了文化傳播空間,縮短了傳播的時間。在網絡如此發達的今天,我們用虛擬展示的手法,將原本要耗費很大財力,並且存在安全風險的文物展覽搬到網上,讓觀衆方便快捷地看到我們的展覽。

數字化工作爲我們提供了無限種可能性,特別是今年突發新冠肺炎疫情後,線下的觀衆參觀受到限制的情況下,更凸顯了數字化工作的迫切性重要性。我們及時推出各展廳全景展示,線上和線下展覽相得益彰。

我們積極利用數字化技術,不斷探索新的文化傳播方式,利用各類媒體舉辦了“雲賞寶”“艾草飄香迎端午 狀元文化送祝福”“文物賦彩全面小康”“雲觀龍興之美”等各類線上直播活動,累計觀看人數達350萬人次。觀衆不進博物館就能近距離觀賞到文物,網絡反響強烈,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瀏覽量新高,爲我們開闢了宣傳文化遺產的新陣地

光明日報記者趙秋麗馮帆採訪整理

《光明日報》( 2020年12月24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