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條、黑糖含「丙烯醯胺」恐致癌 食藥署首度訂指標

油條也有「丙烯醯胺」,日吃2根半就超標。(圖/東森新聞

記者嚴雲岑臺北報導

黑糖、油條在加熱過程中容易釋出二級致癌物「丙烯醯胺」,食藥署今(7)日首度公佈「食品中丙烯醯胺指標值參考指引」,參考歐盟指標,新增黑糖、油條丙烯醯胺上限指標,希望透過業者透過控制溫度,降低丙烯醯胺的釋出。

爲降低食品中丙烯醯胺含量,食藥署與學者消保處食品業者討論取得共識,並參考歐盟訂定的丙烯醯胺指標值,發佈「食品中丙烯醯胺指標值參考指引」,供業者參考改善。事實上,食藥署在101年就有提供業者丙烯醯胺減量的方法,主要從製程方面可以減量。

食藥署食品組副組長許朝凱表示,黑糖、油條的指標爲1000ppb,但訂定指標並非強制規定,只是將來可能會定期公佈超標業者,督促企業感善品質。他建議業者加工的溫度不要高於120度,時間也不要太久,例如原本要炸2分鐘的油條,可以縮短到1分鐘。選用天門冬醯胺(asparagine)含量少的馬鈴薯,也可以降低丙烯醯胺的罕含量。

食品組組長潘志寬也表示,未來對丙烯醯胺的規定,除了增列的黑糖、油條外,像是即食的薯條、洋芋片、麪包製品早餐穀類餅乾、脆麥餅薑餅、烘焙咖啡、即溶咖啡、非穀類嬰兒食品、嬰幼兒餅乾及麪包幹、穀類嬰幼兒食品,也將參考歐盟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