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見/紀大偉:學會自我管理 更要抓緊同儕「救生圈」
文/白育綸
這是研究生的告解室:「老師,我適合念研究所嗎?」「今天和教授鬧翻了,嗚嗚」「研究生活好孤單,該如何排遣?」當政治大學臺文所副教授紀大偉半年前,在臉書貼出匿名提問的網址後,研究生的疑難雜症如雪片般飛來。
能讓研究生對他敞開心房,在於紀大偉從不吝嗇分享。旅美回臺第9年,紀大偉從一個研究生、小說家,蛻變成以教書、研究爲業的教育工作者,且樂此不疲。他進而思考,如何讓經驗累積,爲文科研究生打造的專欄《研究生青紅燈》,因此誕生。
來自教學現場的經驗,加上生動的對話體例,專欄培養一批苦悶研究生,成爲忠實讀者。紀大偉以過來人的身分提醒:練功,沒有速成的路徑。
「學生常問,有沒有文學理論必讀的一本書,讀了就能保證考上研究所,非常搞不清楚狀況,」紀大偉形容,讀研究所,需要投入心力,就像進入一段感情關係,承諾之前,不妨從長計議。
以自己爲例,紀大偉從臺大外文系,到獲得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比較文學博士,他坦言,自己很幸運,對文學興趣非常明確,大一開始看遍各類型文學作品,報考研究所時沒有遲疑,平時的閱讀累積,更成爲應試的養分。
除了廣泛閱讀,指導老師擅長的研究題材,也很大程度決定了研究生方向。紀大偉說,研究所是很「人治的」,就像課名都叫政治學,蔡英文或馬英九來教,鐵定會不大一樣。學生可以先旁聽、查閱老師著作,確認是否要追隨那位老師。
一旦進入研究所,盡責的指導老師會爲學生不斷加重課程的份量。紀大偉比喻,就像報名了健身房的訓練課程,有些不愛運動的人會心想,怎麼那麼麻煩,花錢找罪受。但真想要讓身體變精實,教練就必須逼着學員流汗,知識的養成亦然。
文科碩士生在入學前兩年,跟着課程進度,大都能完成畢業學分,但爲何許多人遲遲不能畢業?關鍵多在於論文還沒完成。上課階段,就像教練教完了所有動作,能不能練成健美體魄,有賴學員更多付出,要多少時間也因人而異。
紀大偉說,研究生經歷「被人管理」到「自我管理」的心態轉換,學習歷程纔算完整。許多人在研究遇到挫折時,直覺反應就是「教授爲什麼不幫我?老師是不是太嚴厲或太鬆散了?」代表他過度依賴老師,還沒學會自我管理。
不論自我管理或獨立思考,紀大偉澄清,並不是要學生一個人埋在書裡苦幹,就像一個人獨自健身練久了,動作不標準、想要偷懶懈怠,都非常自然;這時就有賴身邊的同學,成爲彼此的「救生圈」,互相救濟。
「每個研究生都要找到能安慰自己的救生圈!」紀大偉觀察,有些學生心裡想着:「我很優秀,不要跟其他人來往,做好自己的研究就好。」這些心理障礙,會讓研究生把指導老師當成唯一的情緒出口。
知識帶來快樂 無需向他人證明
紀大偉在政大開設性別與文學通識課,廣受學生歡迎。挾著作家的高人氣,課堂上有許多慕名而來的文青,都想和老師「當朋友」,紀大偉卻盡力和同學保持距離,「我連跟學生唱KTV都不會去!這是專業堅持。」
紀大偉認爲,研究生反而更需要花心力交好的是同學,有一羣共同打拚的好友,互相打氣;甚至當師生相處出現摩擦時,還能適時扮演潤滑劑,出面打圓場。
除了談心放鬆,同學也可在學業上互補。以文科最常遇到的英文、日文爲例,閱讀寫作都需要借用同學的語言專長。此外,論文交稿前,同輩之間可以互相抓錯;課程外,還能督促對方讀書進度。
漫長的研究路上,研究生更需要認識自己。不過,不可否認的是,有些研究生僅僅是爲了文憑、成績而努力,紀大偉認爲,較好的情況是,研究生能慢慢地在沉悶的課業裡,找到屬於自己的學習成就感。
一如健身,有些人爲的是增強外表魅力,有些人喜歡運動過後,腦內啡帶來得愉悅感,讓人願意不斷的自我挑戰。學習的成就感,就是研究生最有效的驅動力,激勵着每一個辛苦的研究生,一夜又一夜的在桌前苦讀。
紀大偉向研究生信心喊話,文憑就像一張付費收據,成績單上的分數僅供參考,無論多久拿到學位,花了多少力氣,最重要的是,知識帶來的快樂,難以,也無需向他人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