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宅救臺灣 窩在家能減少新冠確診率卻也衍生兩大危機

專家警告,大流行期間人們害怕在醫院感染疫情,導致有病也拖着不去看,恐讓其他疾病與醫療成本上升。(圖/美聯社)

波士頓大學研究顯示,隨着華府新冠肺炎大流行而下達「就地避難」的命令後,美國民衆戶外時間縮短29%,而維持社交距離的命令則讓28%的人選擇在家工作,一週內國內活動量更減少10%。甚至,在自由主義風行的州(如紐澤西與康乃狄克州)中,人門外出的頻率下降40%,而南部與中西部周則下降不到20%。研究指出,這些讓美國在2周後的確診數減少18%,證實大流行期間維持社交距離與減少出門是最有效的防疫作爲,卻也警告隨之而來的經濟與醫療成本危機卻不容忽視。

這份研究已發表於2021年5月的國際期刊《自然通訊》。論文指出,隨着2020年春季,新冠肺炎開始猖獗於美國各地,當時政府祭出的措施便是「宅在家中」,以阻止感染的擴散。這樣的做法固然嚴厲且直接侵入人民私人生活,但公共衛生官員堅稱此舉有助於讓急速飆升的感染曲線下滑。

於是,部分勞工開始遠距在家上班,學生離開校園回到住處線上上課,餐飲業則改成外送模式公衛官員指出,當人們乖乖地宅在家就能遠離冠狀病毒的感染,從而減少確診人數,使得醫療體系不會超出負荷並照護每個需要的病患。醫療史家馬爾可(Dr. Howard Markel)則認爲,預防自己與社區感染有賴於每個人積極參與。

然而,整個春季美國人都宅在家,導致數百萬的美國人失業、經濟也造成重創連帶的衍生許多健康危機,這讓人們懷疑這樣的做法是否值得。爲了解社交距離與封鎖政策是否減緩新冠肺炎的擴散,研究團隊透過google的統計數據,分析採取限制措施的州中,民衆外出模式的變化。

所有取得的數據來自於用戶智慧型手機;由於用戶的手機開啓管理定位紀錄,使得研究團隊得以掌握其行動蹤跡。不過,所有個資全數匿名,且以特殊方式進行編譯,進而讓研究團隊無法獲知使用者的個資,而只能與大流行前的趨勢相比較,來了解新冠肺炎前後人們外出趨勢的不同。

結果發現,儘管聲明不具強制限制力,但當各州發佈緊急狀態後,全美各地離開家園的時間約減少10%,前往工作場合的人數減少11%,去零售娛樂場所的人數減少12%,去公共運輸點的人數減少9%;不過,去賣場補充民生物資則增加8%。

此外,隨着政府頒佈維持社交距離後,特定活動與營業場所內必須維持6英呎的距離(如大型活動與餐飲業),以避免人羣擁擠增加感染率。在大多數的州里,第一道命令就是學校停課。根據統計,社交距離令讓留在家中工作的人數增加25%,28%的人停止前往工作場合,3分之1的人停止前去零售與娛樂場所。

到了2020年4月5日,全美約5分之4的州宣佈就地避難,民衆應待在家中禁止出門,這讓全美待在家中的人數再增3分之1。

一連串的措施後,整體來看人們外出的時間減少5%,而隨着在家時間延長,2周後確診案例減少9%;再歷經2周後,隨着外出活動再下降10%,確診案例數下滑18%。之後的幾周內,確診率下降的幅度更爲明顯。

研究分析,與中國大陸可實施大規模封鎖的政權不同,美國將相關權限很大程度地留給各州決定。部分州行動起來更快,祭出的措施也更嚴苛。華盛頓州是首個出現新冠確診案例的州,也是首個於2020年2月就宣佈進入緊急狀態的州。3月中旬,紐約與紐澤西州因爆炸性確診數而宣佈待在家中的命令。

研究也發現,在不同的州中,民衆對命令的反應也會不同。有趣的是,傳統更強調個人自由的州,居民對於限制令的迴應也更熱烈,外出活動比例下降可證明這一點。在紐澤西、華盛頓特區羅德島與康乃狄克州,在首道社交距離令頒佈後,宅在家的人數比例增加近40%;相較之下,南部與中西部的部分州外出率下降則不到20%;路易斯安那州的下降幅度最低,僅12%。

在後續的疫情爆發中,美國政府選擇更具針對性的限制措施,而不是全面停工,如大型活動停辦、學校停課與餐廳停工。部分州還加強篩檢率、追蹤確診者足跡、接觸史追蹤與其他公共衛生措施。這些措施有助於抑制疫情擴散,卻不會導致經濟螺旋式下降。

儘管封鎖造成的經濟成本仍在研究中;但研究人員認爲,疫情期間人們害怕在醫院感染新冠肺炎,有病也窩在家不看醫生,最終導致失業、死亡率增加與其他健康的影響,當局有必要注意因此而上升的醫療成本。

考量到未來仍可能爆發類似危機,研究呼籲決策者應衡量封鎖帶來的效益與經濟成本,並以此爲基礎擬定相應的抗疫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