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倒計時| 相知投“契”,劉體智與“甲骨四堂”的學林往事
甲骨文,又稱“契文”,對研究上古歷史、天文、戰爭、曆法、古文字學等有着重大價值,是推動上世紀中國近代歷史學轉型的新材料。劉體智是中外甲骨收藏的第一人,其甲骨藏量達28000片之巨,佔當時存世的三分之一。以“契”爲友,劉體智與民國甲骨研究大家密切往來,包括“甲骨四堂”王國維、羅振玉、郭沫若、董作賓等,推動了民國甲骨研究的首次高潮。
甲骨與近代中國學術之發展
甲骨文,指的是刻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龜甲通常是烏龜腹部的甲,獸骨主要是牛肩胛骨,內容多爲商王占卜吉凶,溝通上天的兆文。清朝國子監祭酒王懿榮在1899年發現甲骨的故事,流傳甚廣:王氏在北京買來的中藥“龍骨”上意外發現了刻有文字,經仔細辨認,發現與大篆很像,自己居然沒見過。他隱隱約約覺得這些可能是更早的文字,於是派人收購。消息傳出後,當時許多有名的學者如羅振玉、王襄等競相跟進,收藏研究。
甲骨一組 商代 廣州博物館藏
甲骨文是迄今爲止中國發現年代最早的文字系統,與內閣大檔、流沙墜簡、敦煌遺書一起並稱爲中國古文獻的四大發現,對於構建和研究中國上古歷史意義重大,推動了中國近代史學研究的發展。
直到1908年,這些甲骨的埋藏地河南安陽殷墟小屯方走進人們的視野。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在殷墟進行考古發掘,發現了大量甲骨,因甲骨文所記載的內容極爲豐富,極具歷史研究價值,隨即引起中國民間對甲骨私掘、流散、購買、收藏和研究的風氣。世有家風,雅好斯文的劉體智在這一階段逐漸累積了極爲龐大的甲骨收藏。
劉鶚《鐵雲藏龜》 1903年 廣州博物館藏
劉鶚(1857-1907),署名“鴻都百鍊生”,江蘇丹徒人,畢生鑽研水利、算學、醫學、金石、天文、音律、訓詁等學,清代世情小說《老殘遊記》之作者。1903年,劉鶚從他收藏的5000餘片甲骨中精選1058片,編成《鐵雲藏龜》六冊,是最早將甲骨卜辭結集出版的史料。
早期甲骨研究的重要學者爲“甲骨四堂”王國維(號觀堂)、羅振玉(號雪堂)、郭沫若(字鼎堂)、董作賓(字彥堂),他們在認字、斷代和利用甲骨文研究歷史和上古社會方面各有所長。著名學者唐蘭曾評價,“自雪堂導夫先路,觀堂繼以考史,彥堂區其時代,鼎堂發其辭例,固已極一時之盛”。在這一階段,王國維提出了改變中國傳統歷史研究的“二重證據法”,提倡將包括甲骨在內的地下遺物與史籍記載互相證明,以證經補史。對甲骨的研究推進,在中國傳統金石學、歷史學轉向現代考古學、歷史學的關鍵時期起到了承上啓下的作用。
羅振玉、王國維、郭沫若、董作賓(從左至右)
王國維《增訂殷墟書契考釋》 1927年 廣州博物館藏
《增訂殷虛書契考釋》考釋形、音、義可知的571字,涉及都邑、帝王、人名、地名、文字、卜辭、體制等,釋出可通讀的卜辭1196條。全書以釋字爲重點,在考釋的基礎上力求通讀卜辭,兼及殷商社會制度等方面。
羅振玉《殷墟書契續編》 1933年 廣州博物館藏
全書共錄甲骨2016片,全書按祭祀(卷一、二)農業(卷二),征伐、方國、往來、田獵(卷三),干支、天氣、諸婦、旬夕(卷四),疾病、人名、雜卜(卷五),卜旬、卜王、其他(卷六)分類編撰。
董作賓《甲骨年表》 1937年 廣州博物館藏
《甲骨年表》是董作賓、胡厚宜編著的工具書,分紀年、紀事、撰著三欄。紀年自清光緒二十五年至民國二十五年(1899—1936),紀事欄略記甲骨文字的發現始末、流傳情形和研究撰著的經過,撰著欄備列關於甲骨文字的專著和論文。
羅振玉紙本集甲骨文對聯立軸 民國 廣州博物館藏
啓網得魚有尊酒,呼朋射鹿來中林。落款:貞鬆羅振玉
藏研拓結合,劉體智的甲骨情緣
劉體智在學界和官宦之家頗有交遊,在當時搜求金石甲骨、研究古史的潮流中與著名學者彼此切磋、交換與購易,其所藏甲骨不少來源於劉鶚、羅振玉等,亦不乏重要的甲骨藏品。如著名的“四方風甲骨”、“世系甲骨”等。“四方風甲骨”明確記載東、南、西三方及其相應的風名,是當時的四方神及風神的記載,與《尚書·堯典》《山海經》的記載相印證;“世系甲骨”則證明了《史記·殷本紀》的記載可信,使甲骨與傳世文獻相互印證。
四方風甲骨和世系甲骨
甲骨的保存頗爲不易,因受施以鑽鑿和卜灼的影響,加之深埋地下長達三千年,十分易碎,甲骨上的文字信息難以長期保存。劉體智心氣很高,格局很大,做事力求做到極致,不僅精於收藏,而且還多次對所藏甲骨進行大規模整理、拓印,乃至集結成書。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劉體智參考當時最具代表性的甲骨著作編排方式,將自身所藏28000餘片甲骨的墨拓下來,編爲《書契叢編》共18卷,按照事類方式編排,引起國內衆多古文字學家、金石學家關注。這次傳拓是最爲精美的一次,不過只着重拓印了文字部分,其餘作漸變空白處理,忽略了文字之外甲骨的價值。
建國之後,劉氏所藏甲骨歸讓中央文化部文物局,後調撥中國國家圖書館收藏,並由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和國家圖書館分別完成了第二、第三次傳拓。值得稱道的是第三次中國國家圖書館主導的傳拓,不僅僅是單純的保存性拓印,還進行了保護性的修復。
《書契叢編》卷一書衣及內頁
劉體智第一次傳拓的《書契叢編》後亦歸讓政府,其各卷頁眉或有墨筆批註,爲陳夢家、羅福頤、羅福葆、周永珍、陳公柔等學者墨跡,爲當時清點、覈對及真僞鑑別的記錄。
相知投“契”,尤以郭沫若最爲持久深遠
甲骨文的別稱“契文”、“殷契”,源自“契”用刀刻畫之意。以甲骨研究爲中心,劉體智與“甲骨四堂”爲代表的學者相交投“契”,鍛就了一段段學術佳話,其中尤以與郭沫若的甲骨之交最爲持久深遠。
羅振玉致劉體智書信及信封 民國 廣州博物館藏
此函約作於1935年5月之前。羅振玉與劉體智交往已久,早在1916年羅振玉就與劉體智有書畫交易,劉氏亦藏有羅氏舊藏甲骨。
1928到1937年間,郭沫若流亡日本,潛心研究金文、甲骨文,發表了一系列論著表動學界。1936年,劉體智託中國書店的金祖同攜《書契叢編》到日本襄助郭沫若編寫《殷契粹編》,直到1937年7月金祖同陪同郭沫若回國抵達上海並歸還劉體智,郭沫若在《殷契粹編》序言對劉體智表示衷心感謝,“如此高誼,世所罕遘”。
郭沫若致劉體智信封 民國 廣州博物館藏
原信不存,僅有信封。此函寄於1937年4月7日,寄發地址署“日本國千葉縣市川町須和田 276番”,爲郭氏在日的寄信處,收信地址爲“上海新閘路1321號劉慧之先生收”,落地戳爲“民國廿六年(1937年)4月12日 上海”,該地址即劉氏小校經閣所在。此信封是郭劉二人甲骨學術交流的見證。
郭氏《殷契粹編》選中並編釋的1595片甲骨,全部精選於劉體智的28450片甲骨,它按世系、天象、食貨、征伐、畋遊分類,每類甲骨數量多寡不一,包含了對祖先與自然神祗的祭祀與求告:風、雨、水及天變;年成與農事;與方國的戰爭、交涉;田獵遊止、疾病、生子;對今夕來句的卜問等內容,是甲骨領域的扛鼎之作。郭氏贊其“所藏甲骨之多且精,殆爲海內外之冠”,可見劉體智及其所編《書契叢編》之學術貢獻。
郭沫若《殷契萃編》 科學出版社1965年版 廣州博物館藏
新中國成立後,經郭沫若寫信推薦和上海市政府的關心,劉體智所藏甲骨售歸政府一事得以順利促成,劉氏也進入上海市文史研究館工作,直至1962年去世。一代學人的惺惺相惜的往事,青史流芳。
劉體智與衆多學者在甲骨領域的孜孜耕耘,相互扶持協作,推動了上世紀二十年代中國現代歷史學、考古學的轉型和構建。他們保護和研究傳統文化的決心,在亂世中堅持不懈、四處奔走的努力,讓衆多文化瑰寶不至流散海外,留住了中華文明傳承賡續的根脈。
“綴古——劉體智與民國學人”特展進入倒計時,將在9月17日閉展。一起走進廣州博物館,深入感受民國學人的風骨、精神和學養吧。
公衆號 | 廣州博物館
視頻號 | 廣州博物館
小紅書 | 廣州博物館
微博 | 廣州博物館
撰稿 | 李明暉 楊景雯(實習生)
美編 | 秦 陽
校對 | 鄧穎瑜
審校 | 劉穎穎
審覈 | 朱曉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