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知識!艙外航天服是這樣設計出來的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王小寧報道 7月4日上午10時,中國空間站航天員首次出艙,這是13年後我國航天員第二次執行出艙任務。航天員劉伯明站上機械臂,進行首次人和機械臂的協同配合,全新一代“飛天”艙外航天服(簡稱“艙外服”)也首次亮相。艙外服的設計經歷了多長時間?背後又有哪些故事?記者就此專訪了參與艙外服工業設計部分的專家——湖南大學設計藝術學院助理教授羅建平。
#01
歷時8年,艙外服的工業設計是跨學科、跨領域團隊深度合作的結果
記者:請您介紹一下艙外服工業設計團隊的成員。
#02
讓艙外服更好看、更好用、更可靠
記者:當時是什麼樣的契機讓您參與到艙外服的設計工作中的?
#03
艙外服是一個濃縮的太空艙
記者:與上一版的艙外服相比,設計團隊做了哪些創新工作?這些工作與以往的工業設計有什麼不同之處?
羅建平:艙外服嚴格意義上來說不能算是服裝,而是一個濃縮的可以自主肢體活動的太空艙,有着超高的技術含量和技術密集度。我們的團隊做的是工業設計部分的工作,可以理解爲在看得見、摸得着的層面來詮釋技術的先進性。通過我們的設計,大家在看到這個服裝時會覺得這是一箇中國的、很酷的、很先進的裝備;其次,航天員穿着和使用的時候,會認爲這是一個很好操作的、讓他們感覺到自信與自豪感的裝備。我們的設計目標是將技術的形式之美和功能之美相融合。工業設計的使命,就是讓我們的航天服成爲科技與美學相融合的“美”的媒介,向全世界展示中國航天服技術的先進性和人類航天夢想。
在國內,我們是首個參與航天服研製的工業設計團隊,幾乎沒有可以借鑑的現成模式,我們一開始也完全不知道怎麼着手做這個事情,所有的過程都是在不斷的試錯和迭代中總結出來的,用航天人的話來說,就是在不斷“歸零”中總結前行。最初大量的方案都無法滿足要求,後來我們通過設計原型的方式來翻譯和整合所有的知識和想法,然後快速迭代這些原型,讓方案朝着靠譜的方向靠近目標。總結起來就是“知識整合-原型創新-原型迭代”的循環過程。這套方式在後面階段的實施中很有效,我們的工作效率和溝通效率都大幅提升。這也在我們參與其他的航天產品設計過程中得到了驗證。我還利用博士四年的時間總結和發展了一套關於航天產品工業設計的方法體系。
在外觀造型和裝飾元素的設計方面,我們融合了飛天、祥雲和鳳凰的元素,色彩上選用了中國紅和太空藍兩種主色,一眼看過去非常具有識別性。同時根據中國人身材比例設計的裝飾圖案還讓服裝在視覺上實現了整體的瘦身效果,看上去更整體、更精神。與美國和俄羅斯的航天服相比也具有明顯的差異性,識別度更高。
艙外服人性化的設計則體現在航天員和航天服的交互界面——電控臺、氣液控制檯的佈局設計和按鍵造型設計中。我們通過人因工效學的研究方法,根據艙外服的手臂和手指的可達域與施力特徵重新佈局了交互界面的功能,並對操作手柄進行了優化設計,實現了交互信息和操作界面相對應的功能層級劃分佈局,讓航天員更方便快速地區分指令功能和準確操作。
輕量化理念體現在頭盔攝像單元的設計中,這個電子設備是全新增加的設備。團隊運用輕量化、高可靠性的設計原則,讓航天員獲得了最佳的天窗視野。最難的地方是,這個設備需要在軌維護和組裝,當時的要求是要用最簡單的機械結構(一根彈簧)、最快捷的操作(無需工具)來實現拆裝。這個確實困擾了我們很久,後來我們從汽車的安全帶卡扣的結構中獲得啓發,最終解決了這個問題。
#04
國際上,只有美國、俄羅斯有艙外服
記者:在設計過程中,有什麼國際上的經驗可以借鑑嗎?
羅建平:國際上,只有美國、俄羅斯有艙外航天服,但只能看到圖片、文獻和視頻資料,能獲取借鑑的資源非常有限。我們的團隊持續追蹤了國際主流學術平臺上的所有關於航天服設計的文獻資料,整理這些資料的過程中,我們除了瞭解到航天服最新的設計進展,還發現了一些有趣的現象和規律。比如說把美國、俄羅斯的歷代服裝放在一起對比,就可以發現兩國的航天服創新路徑的差異,通過比較和研究,啓發我們在自主設計中國的航天服過程中,必須立足中國進行創新。
把航天服做得更好看其實只是工業設計最表層的功能。工業設計的本質是從人的需求出發,來整合技術實現創新的一種正向設計方法。而以技術驅動的航天服產品研製過程,更多的是先從技術功能的可靠性和效率入手來協調人的需求。兩者路徑不一致,但目標是一致的,就是爲人服務。工業設計爲航天產品研製提供了另一種思考和創新的路徑。
#05
記者:您和團隊參與這個項目有何收穫?還有哪些後續的研究和設計工作?
羅建平:我認爲最大的收穫是體會到航天精神中的勇氣、智慧與協作的重要性。我們一直有一個疑惑:是什麼支撐了航天員不顧個人的安危冒險飛行和持續艱苦的訓練?第一次見到航天員我就問了他們這個問題,得到的答案是:源自骨子裡的奉獻精神和探險精神。這種精神在我合作過的所有航天人的身上都看到過,航天裝備的研發人員工作強度極高、壓力極大、極辛苦,但樂此不疲。在這和平盛世,憑藉他們高超的技術與才能,在任何一個地方都能過上衣食無憂的輕鬆生活。但他們選擇了艱辛與冒險,來換取國家的航天強國夢。
在完成艙外服的設計工作之後,我們一方面着手總結航天服設計工作中的經驗,形成了系統的方法體系;另一方面,積極探討未來的載人航天產品的創新設計,比如說,我們設計了針對未來登月球、或者登火星的航天服、甚至是月球車、火星車的概念設計方案;還有就是進一步挖掘提煉中國的傳統元素,並將其應用於航天產品的設計試驗之中;此外,對於航天科普我們也有了一些初步的思路和方案,我們設計了以航天服爲原型的玩偶。大量的相關工作已經啓動,我們希望藉助設計的理念,讓更多人瞭解航天、熱愛航天、投身航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