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4種教育行爲,降低孩子的智商,家長越早知道孩子越早受益
作爲父母,如果感覺孩子智商不高,不是讀書的料,只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孩子先天性就笨,這是生理上的問題,就算父母是孔子再世,也無法扭轉乾坤;還有一種是孩子原本智商正常,但因爲在後天經常受到不恰當的“刺激”,導致孩子變得越來越笨。
先天性就笨的孩子並不多見,大多數孩子的智商並沒有多大的差異,所謂的笨孩子其實都是在後天環境中造成的,更確切地說,是因爲父母不當的教育行爲,導致原本應該智商在線的孩子變得越來越“笨”。
同一個孩子,如果遇到不同的父母,最後培養出來的結果可能就是學霸和學渣之間的差別。
總結了一下,我發現降低孩子智商因素不外乎以下這幾點:
01 父母經常對孩子大吼大叫
父母如果從小經常對孩子大吼大叫,最直接的結果就是孩子缺乏安全感。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在很多方面的發展就會受到自我抑制,他們不敢去嘗試新事物、他們不敢去表現自己……
但結果是,孩子越是被媽媽吼叫,就越是沒有信心學好數學。以致不管是誰,只要在孩子面前提到數學二字,就會讓孩子瑟瑟發抖,這是內心極度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科學研究證明,父母若長期對孩子吼叫,會讓孩子的記憶力下降,左右腦開發不完全,影響到智商。
這是因爲,長期被父母吼叫的孩子,其大腦中海馬體和胼胝體的體積會縮減,而海馬體是記憶形成的關鍵腦區,胼胝體則是連接左右腦的神經纖維束,起着連接左右半球的作用。
更爲嚴重的是,被吼叫的孩子會因爲緊張、焦慮而喪失安全感,此時他們也不可能冷靜下來去思考問題,從而陷入了死結。
長此以往,缺乏安全感的孩子無論是做什麼事情、學什麼東西都會顯得很不自信,即使他們有能力去做好,也不敢輕易去嘗試。
當孩子發展到這一步的時候,就會給我們一種“朽木不可教也”的觀感。
可實際上,錯不在孩子,而在於那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的父母。
這樣的問題並非不能得以解決,解鈴還須繫鈴人,父母要從優化和調整溝通方式上入手,學會控制情緒,更要把孩子當作一個人格獨立的人,這樣纔能有效避免對孩子大吼大叫的模式。
02 父母對孩子的過度限制和打擊
父母對孩子過度限制和打擊的做法,也是降低孩子智商的一種常見舉動。
曾經有研究人員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從這個實驗中,我們多少也能看到家庭教育中類似的影子。有些家長的行爲又何嘗不像那個限制孩子成長空間的玻璃瓶?
我們一方面限制孩子這不能做,那不能做,另一方面又指責孩子這也不會,那也不會的。
長此以往,孩子就陷入自我懷疑之中,覺得自己就真的像父母所懷疑的那樣:做什麼都不行;不是個讀書的料;是什麼都不知道的笨蛋;是沒用的失敗者等等。
如果我們不及時調整自己的教育策略,孩子多半是要被“養廢”了。
正確做法是,我們要給予孩子充分的信任,在基於安全的前提下,允許孩子大膽嘗試。當孩子從嘗試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這無疑會讓孩子產生自信,而自信是孩子邁向成功的重要保證。
03 父母錯誤的表揚和歸因,使孩子形成固定型思維
孩子智商的高低和思維模式也大有關係。
一般來說,思維模式有兩種,一種是固定型思維模式,另一種是成長型思維模式。
在很多時候,不管是所謂的學霸還是學渣、所謂的聰明孩子還是“笨”孩子,他們之間的根本差異在於思維模式的不同。
有着固定型思維模式的孩子,害怕失敗,拒絕接受任何的挑戰,他們總是以爲自己不行,他們的發展潛力是有限的。
而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孩子則大不相同,他們相信自己努力之後就可以改變自己,他們勇於接受挑戰,總是以一種積極向上的態度去面對挫折和失敗,他們的發展潛力是無限的。
但孩子的思維模式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和父母后天的教育方式有關。
父母對孩子不正確的表揚、對孩子負面及消極的評價方式等,容易讓孩子形成固定型思維模式,這是我們在家庭教育中需要加以避免的。
我們要幫助孩子建立成長型思維模式,這是避免和解決孩子很多教育問題的有力武器。
提到如何表揚孩子,我們應該多從孩子具體的內容上去表揚,比如,表揚孩子具體的努力程度、具體的優秀品質等,而不是籠統的“非常棒、非常聰明”這樣空洞的表揚。
在面對孩子的錯誤或失敗時,我們也不是直接把孩子全盤否定,而是幫助孩子找到問題所在,着眼於解決問題本身,這教育效果顯然要好過全盤否定孩子。
04 放任孩子沉迷於“電子垃圾”
這裡所定義的“電子垃圾”主要包括各種質量低劣的電視節目、網絡遊戲等。
長期沉迷於這些電子垃圾的孩子,就會不思進取、擺爛、厭學等,大腦思維將陷入停滯不前的狀態,變得越來越不好用了。
孩子之所以沉迷電子垃圾,主要是因爲他們的興趣點在這些電子垃圾上,因此,只有從培養孩子其他方面興趣入手,通過興趣轉移法,讓孩子找到要比玩電子垃圾更感興趣的東西,才能讓孩子在“電子垃圾”場中迷途知返。
當然,教育和改變孩子並不是一兩句簡單的要求和命令式的語氣,孩子就能變成父母所期待的樣子,在這當中,父母的高質量陪伴是少不了的。
這些陪伴包括父母經常和孩子聊天、開展運動、親子共讀、做遊戲、逛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等,讓孩子多餘的空間都被這些項目所填滿,他們自然會逐漸淡化消除對電子垃圾的注意力和依賴心理。
比如,我認識的一位家長的孩子曾經沉迷於電子垃圾,後來家長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決定教孩子下圍棋,想辦法讓孩子對圍棋產生興趣。
在一番努力嘗試之後,孩子果然如父母所願,越來越喜歡下圍棋了,一有時間就去研究圍棋,在這方面投入的時間和精力多了,自然就無暇顧及那些電子垃圾了。
而且孩子經常下圍棋,還鍛鍊了大腦思維的靈活性,變得越來越聰明伶俐。
結語
孩子身上的很多教育問題,其實都和父母的教育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
孩子在未來能成爲什麼樣子的人,和他們所處的家庭教育環境有着很大的關係。
當我們發現孩子怎麼變得越來越“笨”時,不妨先反思一下自己過往的教育行爲,是不是違背了教育規律,是不是符合孩子的成長規律。
只有不斷地反思和與時俱進的調整,才能避免或減少這種錯誤,使孩子能始終獲得良好的成長環境,這樣他們在未來才能真正成長爲我們所期待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