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屆諾獎,給AI賽道打了一針強心劑
AI,成了2024年諾貝爾獎的最大贏家。
先是人工智能學者拿下諾貝爾物理學獎,評委會表彰他們"利用物理學工具,開發出了當今強大機器學習技術的基礎方法"。
緊接着,2024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David Baker、Demis Hassabis和John M.Jumper,以表彰他們用AI在蛋白質設計和蛋白質結構預測領域作出的貢獻。
不得不說,AI的影響力確實太大了。諾貝爾獎預示着宇宙的盡頭可能是AI,製藥產業的未來必然趨勢也日漸明瞭:AI,即未來。
這是一個尤其值得關注的信號。在AI領域,中國企業早有預判,持續發力。
AlphaFold獲獎的第二天,10月10日,國內AI製藥第一股晶泰科技就其同類型技術的XtalFold™AI平臺,與全球頭部藥企強生旗下的子公司Janssen Biotech達成授權合作。
近年來,諾貝爾獎成果商業化的進程正肉眼可見地越來越快,在AI的加速下,這一趨勢或將更爲明顯。
/ 01/ 製藥產業的必然走向
在製藥產業,AI賦能已經不是新鮮事。但諾貝爾獎的認可,仍然賦予了AI製藥不一樣的意義。
今年諾貝爾化學委員會主席Heiner Linke對獲獎的AI蛋白質結構預測技術評價極高,核心在於,當蛋白質變得可以預測,醫學界攻克更多不可成藥靶點、增效減毒改進藥物都有了更大的底氣,AI顛覆式的進展,爲科研和生物醫藥產業打開了全新的可能。
諾貝爾獎作爲學術界的最高獎項,標誌着科學界公認的、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前瞻性領域,往往帶動相關學科與領域向更深、更廣的層次發展,催生更多新發現與新突破。
獲得諾貝爾獎認可之後,相關領域迎來黃金時代的案例並不少見。例如,量子力學在諾貝爾獎的推動下,實現了飛躍式發展。
醫學領域也不例外。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發現負性免疫調節治療癌症的療法方面的貢獻",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腫瘤免疫療法的發展。目前,免疫療法是腫瘤治療領域最核心的研究領域,僅K藥年銷售額就超過200億美元。
2020年獲諾貝爾醫學獎的CRISPR/Cas9,也駛入了發展快車道,催生了一批明星產品或企業。獲獎消息公佈後,該領域領頭羊Intellia、CRISPR Therapeutics股價迅速暴動,前者市值一度超200億美金,後者市值也是在諾獎之後迅速攀升至190億美金附近。
不論是David Baker等大佬前仆後繼下場創業,還是大藥企密集的AI合作官宣,產業界對AI的戰略重視早已是共識。如今,在諾貝爾獎這把火的加持下,AI製藥無疑承載起了更高期待。
創新藥研發是慢節奏,AI分子也需要經過長週期的臨牀驗證,諸多因素導致AI製藥"有待驗證"標籤沒有撕掉是客觀事實;但諾貝爾獎的認可,充分證明了這條路是正確的,AI是製藥產業的必然走向。
在諾貝爾獎的加持下,AI製藥或許即將迎來賽道加速爆發、明星企業涌現的加速發展期。
/ 02/ 大藥企不能沒有AI
一個成功商業模型的成立,既需要解決痛點的技術,又需要願意爲該技術買單的羣體。某種程度上,技術決定了產品的想象空間,付費意願的強弱則決定實際表現。
AI是昂貴的。據瞭解,OpenAI預計到2030年將花費超過2000億美元,其中60%至80%將用於訓練和運行模型。垂直領域內的AI和大模型規模顯著更小,但高昂的成本註定限制了藥企家家自行發展AI算法的可行性。
當前大藥企創新回報率持續降低,面對專利懸崖,"管線"焦慮持續放大,對於AI製藥越來越重視。隨着AI製藥技術的發展和驗證,藥企的付費意願也水漲船高。
如今的大藥企已經不能沒有AI。上文提及的強生與晶泰科技的合作,只是大藥企加速佈局AI的又一有力例證。
有數據顯示,僅2023年MNC在"AI+藥物"研發領域,達成的公開合作超30項,已披露的總價值約100億美元,單筆總額最高達27億美元。MNC對於AI的熱烈追捧可見一斑。
實際上,如今大藥企對AI製藥的熱情,不僅體現在管線佈局和研發工具選擇,更是上升到企業經營層面的底層邏輯支持,戰略意義不言而喻。
10月10日,全球藥企一哥禮來任命了首任首席人工智能官——Thomas J. Fuchs。Thomas J. Fuchs將爲禮來的人工智能計劃提供全面的願景、戰略指導和領導,涉及藥物發現、臨牀試驗、生產、商業活動和內部職能。
大藥企對於AI越發重視,也意味着越來越捨得花錢。10月7日,阿斯利康引進石藥集團的AI分子脂蛋白(a)抑制劑YS2302018。YS2302018尚處於臨牀前,但總交易額超過20億美元,僅首付款就達到了1億美元。
就AI製藥產業而言,商業模型已經得到了確認。2023年,在主要依靠軟件服務收入的情況下,Schrodinger就已經實現了近3億人民幣的盈利。這是全球首家實現盈利的AI製藥上市企業。
諾獎認證了方向正確,大藥企痛點和付費意願明確,AI製藥勢必會加速迎來收穫期。接下來,就看誰有足夠的資源、耐心、和成熟的商業能力,在這一方興未艾的藍海市場中野蠻生長,突出重圍。
/ 03/ 誰將成爲大贏家?
雖然中國的AI製藥產業仍然"稚嫩",未來充滿變數。但毋庸置疑的一點是,隨着AI技術站上諾貝爾獎的舞臺,中國AI製藥企業也將在"AI,即未來"這一大趨勢中,迎來發展機遇。
中國AI企業的發展具備得天獨厚的條件:產業數據和供應鏈優勢。AI的核心是算法,而算法需要不斷積累高精度數據,進行模型的訓練開發和優化迭代。可以說,數據的質量以及規模是基礎競爭力,而中國基於產業規模,數據量更大,且數據獲取成本相對較低,爲AI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先天的有利條件。但從理論數據量向真正可用於AI的數據資產轉化仍有距離。如何在研發、生產中積累下適用於AI模型訓練的高精度數據,且維持高質量和低成本,是 AI 製藥技術實現產業落地的關鍵。
當然,國內AI製藥能否立足全球市場,更重要的是自身能否持續跟上時代節奏,在全球市場站穩腳跟。相較於國內加速發展的醫藥市場,歐美等地的醫藥研發市場更加成熟,對AI的共識更明確,AI製藥企業百花齊放,也競爭激烈。不管是AI還是製藥都處於技術大航海時代。這要求企業對全球製藥市場有清醒的判斷和深刻的理解,技術產品不能太過超前於市場購買意願,也不能被大潮甩下,才能持續獲得商業化簽單,反哺昂貴的研發開銷。
一個值得肯定的現象是,中國這類企業正在嶄露頭角。其中,"AI製藥"第一股晶泰科技在這個諾貝爾評獎季收穫了不少關注。可以看到,除了今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AI+物理,以及前文提到的諾貝爾化學獎——AI蛋白質預測,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課題miRNA領域也與晶泰科技相關。且從節點來看,晶泰科技的佈局也是"剛剛好":在2023年年末,晶泰科技與長江生命科技基於AI技術,共同探索並開發基於miRNA的癌症預後風險預測分子診斷模型。這一套"三連中"讓晶泰科技一時成爲諾獎熱點下 AI製藥的研究範本。
作爲擁有自建機器人實驗室的研發平臺,晶泰科技正積極將中國的產業規模優勢轉化爲研發數據優勢,持續擴大海外業務。爲從源頭解決數據問題,晶泰科技選擇自主研發了一套模塊化、高度並行的自動化化學實驗室,並已達到數百臺的規模,能夠在服務藥企客戶的同時產生標準化的研發數據,像一個數據礦場,爲AI預測的驗證、AI模型的訓練和開發提供彈藥,將業務持續轉化爲數據資產和算法資產。同時,背靠粵港澳大灣區的智能硬件供應鏈,晶泰科技的自動化實驗室在繼續規模化發展的道路上速度更快,成本更低。據公開資料顯示,晶泰科技計劃持續其自動化機器人工站的規模化部署,包括在北美等地建立新的實驗室,以支持海外業務的需求和增長。
在商業策略上,晶泰科技充分發揮了其平臺型企業的優勢和業務拓展能力,全球總客戶量已達到300餘家。晶泰科技的標杆客戶衆多,且海外業務始終佔據較高比重,既包括禮來、輝瑞、強生、默克等全球排名前20大藥企中的16家,也有其孵化合作的劑泰醫藥、PhoreMost、萊芒生物等一系列前沿的初創生物醫藥公司,其中劑泰醫藥也已接近獨角獸估值。
同時,晶泰科技在過去幾年一直在積極尋找新的業務增長曲線,在大分子藥物研發業務、自動化實驗解決方案、及新材料研發領域均獲得相應訂單。
7月,晶泰科技中標廣東省省級實驗室中藥新藥智能自動化融合創新平臺建設項目,有望開創性打造國內首套全自動中藥活性成分的分離和分析平臺。
今年中報顯示,晶泰科技與協鑫集團簽署5年的戰略合作協議,總規模達約1.35億美元(約10億元人民幣)。
今年上半年,晶泰科技在海外專門推出Ailux品牌拓展大分子業務。截至8月末,其已經與20多家客戶達成大分子業務合作,其中約一半是海外客戶。
本質上,隨着AI結合物理底層算法的底層邏輯被打通,AI製藥企業易於實現技術外溢,有機會成爲一系列AI工業化的推動者。在晶泰科技的最終設想中,其業務將延伸至化學、材料、農業、環境等產業。如果擴展順利,晶泰科技的業績爆發力和持續性,或許值得期待。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就目前而言,AI技術作爲生物醫藥領域的未來技術已是獲得諾獎站臺的行業共識。在海外藥企頻繁發力的同時,中國企業是否能抓住機遇快速成長,有待時間驗證。這場轟轟烈烈的AI浪潮正加速席捲而來,能在浪潮中實現突圍的贏家,終會浮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