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輕人因何選擇“兩頭婚”

近日,江浙地區“兩頭婚”婚姻形式廣受關注,相較於傳統的嫁娶婚姻形式,“兩頭婚”常見於獨生子女家庭夫妻雙方皆是婚娶婚嫁,既不是男娶女嫁,也不屬於女招男入贅,夫妻兩頭走,一般會生育兩個孩子,分別跟父母姓,也沒有外公外婆的概念,夫妻雙方的父母都是“爺爺奶奶”。

讓“媽媽的媽媽是奶奶”成爲現實的“兩頭婚”因何而起?從小家“拼”成大家有哪些不同?相較於傳統“兩頭婚”,現在年輕人選擇“兩頭婚”有哪些新變化?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就此採訪了江浙兩地“兩頭婚”親歷者親屬及青年婚戀專家後發現,相較於傳統“兩頭婚”爲了留住一方姓氏的傳宗接代觀,現在年輕人選擇“兩頭婚”更多基於一種現實選擇,隨之而來的,也帶動父母一輩刷新了兒孫傳宗接代觀。

你情我願 “兩家拼一家”

李微說,“我們這邊十幾年前就有‘兩頭婚’了。”而她選擇“兩條婚”是出於“綜合考量結果”。對他丈夫來說,“兩頭婚”意味着無需負擔幾十萬元的彩禮經濟壓力小;對她而言可以繼續與父母同住,延續自家氛圍。李微在嘗試上門女婿無果後,開始接受“兩頭婚”。

同爲85後獨生女姜妍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人,2017年,她和丈夫自由戀愛後選擇“兩頭婚”,“我們只生了一個孩子,跟他爸爸姓,不打算生二孩,孩子也喊我父母‘爺爺奶奶’。”

“我們都是獨生子女家庭,談戀愛時就默認了要‘兩頭婚’。兩家拼成一個大家庭,雙方父母會走動,小長假也會一起出去旅行。”和李微不同,姜妍和丈夫在市區有獨立的婚房男方家出房子首付,她家負責裝修。

針對年輕人的“兩頭婚”選擇,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田豐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時稱,“兩頭婚”在江浙一代早已存在,基本是80後獨生子女家庭自發形成的一種訴求妥協行爲。

田豐認爲,隨着中國人對婚姻的看法越來越開放,獨生子女家庭的父母因不捨得子女嫁出去或入贅出去,並想保留自家姓氏,從而探索出“兩頭婚”這種兼顧雙方家庭利益訴求的婚姻形式,更多體現了雙方原生家庭的平等觀念。比如,兩個孩子分別跟父母姓,形成了一種冠姓權的平衡。

孩子隨哪家姓不是惟一選項

“爺爺奶奶”會不會只疼愛隨自己姓氏的孩子?李微坦言,身邊確有這種情況,兩家人分得很清楚,“但大部分都是一視同仁的,姓氏雖然不一樣,但基因不變的,都是自己的孩子”。

來自杭州趙姍認爲自己是半個“兩頭婚”。她是獨生女,和丈夫是自由戀愛,丈夫來自安徽,結婚時,丈夫家條件有限沒出彩禮。除28萬元的嫁妝外,她的父母在婚房婚事費用上也給了些補貼。按照婚前約定,生育的大女兒隨丈夫姓,小女兒隨她姓。

趙姍是80後,在她的認知裡,“兩頭婚”是浙江男女平等意識增強的結果,“我婚後沒有失去原生家庭的愛,可以按照習慣和喜好隨意選擇去哪一方家庭居住,長輩也可以陪伴孩子,孩子同時享有父母和長輩的愛,這是最融洽的家庭”。

田豐認爲,“兩頭婚”不僅兼顧了男女雙方家庭各自的利益及需求,也實現了男女雙方原生家庭之間的和諧共處。“兩家拼家後,雙方的父母都能進入小家庭承擔帶孩子的工作。”

別讓“兩頭婚”成了“兩頭昏”

在浙江湖州女青年吳妮看來,“兩頭婚”雖已是較爲常見的方式,但每家情況各不相同,“很多事都可以商量着來,一切都是以小夫妻生活和睦爲主”。

她告訴記者,弟弟吳強就是“兩頭婚”。“他們孩子一週歲了,跟弟媳姓,我們兩家都沒有要二孩的打算。”

吳強和妻子在婚前各自有一套房產,婚後沒有購置婚房。夫妻二人住在女方的房子裡。孩子出生後,爲了照顧孩子,吳強的母親也搬了過去。

“兩頭婚”也有成爲“兩頭昏”的。“具體生幾個、住在哪裡、跟誰姓一般是婚前約定好,但也都不是固定不變的,如果實在調和不好,也有可能離婚。”吳妮的一位70後朋友,因爲沒有協調好在哪一方家庭長住最終離婚,“我表哥家的女兒也是‘兩頭婚’,但因爲有點看不起男方,現在小兩口分居了”。

“不是經濟邏輯,也不是文化價值所趨,而是一種獨生子女家庭內部利益協調機制。”田豐告訴記者,由於目前相關的研究還不完善,尚無法探究“兩頭婚”家庭離婚率和家庭穩定程度是否與其他組建形式的家庭有差異

田豐認爲對“兩頭婚”應理性看待,未來可能會有更多年輕人接受“兩頭婚”,但其不一定成爲主流的婚姻形式。(應受訪者要求,文中李微、姜妍、趙姍、吳妮、吳強均爲化名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姍姍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