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醫療時代的“新醫護”

1月14日,貴州省畢節市黔西縣金碧鎮衛生院醫養中心醫護人員,在指導老人進行康復訓練。周訓超攝(人民視覺)

2020年12月27日,核酸檢測鄭雷剛(左一)在北京望京西園小區核酸檢測點進行核酸採集工作中日友好醫院供圖

心理干預指導師樑馨予在廣西柳州高級中學普通高中班主任心理學培訓課上授課。資料圖片

1月13日,社羣健康助理員張唯在北京來廣營新氧科技大樓辦公室進行日常的醫美社羣維護工作。資料圖片

隨着現代醫學不斷髮展,在“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帶動下,健康醫療產業中涌現出許多新職業,可以更好地爲社會服務

近日,本報記者採訪了3位智慧醫療時代的“新醫護”,他們有的當上了核酸檢測員,在寒冬中爲人們築起疫情監測的防火牆;有的成爲心理干預指導師,在疫情防控期間爲很多心理亞健康的朋友進行疏導和治療;有的成爲社羣健康助理員,在互聯網社羣中接下四面八方的求助信息,爲他們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儘管職業各不相同,但他們都是在爲患者服務。在幫助求助對象解決問題的同時,他們也迎來了自己在醫療領域的發展新機遇。

核酸檢測員鄭雷剛:

內心被責任和榮譽填滿”

“2020年12月27日,我們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說這話時,鄭雷剛完成了一天的核酸檢測任務,即便看不到他口罩下的表情,從眼神中也能讀出他的自豪感。

28歲的鄭雷剛是北京市中日友好醫院西區綜合科一名護士,平時主要負責收治腫瘤病人。2020年6月,鄭雷剛在護士主業之外,又有了一個新職業——核酸檢測員。

根據2020年5月人社部發布的信息,核酸檢測員是使用儀器和試劑,對核酸樣品進行管理、提取、檢測並出具相應檢測報告的人員。採集、管理核酸樣品,是鄭雷剛的日常工作。

“針對‘願檢盡檢’人羣的核酸檢測,我們主要通過口咽拭子採集標本,具體操作方法是:讓被採集者張口發出‘啊’的聲音,齶垂上提暴露咽後壁,用拭子越過舌根,快速擦拭兩側齶弓和扁桃體隱窩分泌物,然後把拭子放入試管中。每10個人的拭子放在1個試管中,如果發現有新冠病毒檢測陽性的樣本,我們就會對這10個人重新檢測。這種方法也叫混檢採集。”

自從2020年中旬中日友好醫院設立核酸檢測室後,鄭雷剛每週都會有一天被排班進行核酸採集工作。當記者問到爲什麼身爲腫瘤科護士的他願意承擔這樣跨專業、強度大的工作時,鄭雷剛笑了:“我是黨員,凡事就得衝在最前面,人民有需要,我就往前衝。”

2020年2月,鄭雷剛參與了中日友好醫院的援助湖北戰疫行動。

“去年2月7日,我在武漢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上崗,這是一家專門收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醫院。那時我剛到武漢,去的時候醫院裡面已經住滿了病人。我的內心也比較忐忑。”鄭雷剛說。

在與醫院的一位保潔阿姨聊天時,鄭雷剛驚訝地發現,她在收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醫院執勤這件事,阿姨的家屬並不知情。鄭雷剛問她,爲什麼要留下來?這裡很危險難道她不害怕嗎?

阿姨回答說,你們北京的人也來了,全國各地的人都來了,大家來幫我們,作爲一個武漢人,我還有什麼理由離開?說這話時,阿姨已經在醫院裡工作了20多天。

“這話就是我的強心劑,後面我就沒有顧慮也不害怕了。”鄭雷剛說。

無論是馳援武漢,還是報名核酸檢測員,中日友好醫院的護士們都很積極。“我們科許多同事都報了名,因爲我有援鄂的經歷,單位覺得我的心理素質不錯,核酸採集業務也相對熟練,就先把機會給了我。”鄭雷剛說。

成爲核酸檢測員之後,鄭雷剛印象最深的一天,是2020年12月27日。

2020年12月,北京局部地區出現新增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和確診病例。順義區和望京地區開展了大規模的核酸檢測。

12月27日凌晨5點,鄭雷剛和其他50名同事接到通知,要緊急集合去參加一次爲期2天的核酸檢測任務。聞訊而動的護士們只用了1個小時就在醫院本部集結完畢,開赴望京西園小區執行任務。

那天北京的氣溫很低,西北風帶着刺骨寒意呼嘯在北京的大街小巷,50多位護士頂着寒風在小區的核酸檢測點展開工作。

“從早8點到晚8點,人流量沒有斷過。”鄭雷剛說,“當天,我們在12個小時內採集了1萬餘人的核酸檢測樣本。”

鄭雷剛說,最讓自己感動的是小區居民的配合和理解。

“12月27日那天有很多小朋友,他們都特別配合。核酸採集要把棉籤放到嘴裡,孩子的口腔比較敏感,會覺得難受,但是檢測完成之後他們還是會主動對我們說謝謝。”鄭雷剛說,社區居民的配合讓他感受到中國人的團結和凝聚力。

核酸檢測員在採集階段的工作也是有風險的。“我們直面採集對象,他們張口的時候離我們不到50釐米,如果防護不到位,我們就有被感染的風險。”鄭雷剛說,“冬天我們遇到的最大問題還是凍手。在零下幾攝氏度的天氣裡,我們手上只帶了2層薄薄的乳膠手套,每檢測完一個人我們都要用酒精進行一次手部消毒。乳膠易溼,噴一次酒精之後溼了的乳膠會緊緊貼住皮膚,因此一次2到3小時的檢測下來,我們的手都會被凍得通紅。”

無論是參與援助湖北戰疫,還是承擔核酸檢測員的工作,鄭雷剛認爲,2020年是他個人迅速成長的一年。

“新的經歷、新的職業,不僅讓我的內心被責任和榮譽填滿,也讓我對護士這一職業的理解更立體。”鄭雷剛說,“核酸檢測員是去年新出現的職業,大部分由護士參與。國家設置專門的核酸檢測員,拓寬了護士的職業空間,讓我們的工作不再侷限於臨牀護理,爲我們帶來更多的職業方向和機遇。”

心理干預指導師樑馨予

“讓孩子的內心更有力量

“這一年,找我諮詢的來訪者是以前的3到5倍,很多人問的都是同一個問題。”樑馨予對本報記者說,疫情防控期間,應激性的自閉反應成爲去年她幫求助者解決最多的問題之一。

樑馨予是廣西柳州市一位資深心理諮詢師,從事教學研究17年、實踐3年的她,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的積累都很豐富。

2020年,樑馨予嘗試了一個新職業——心理干預指導師。

2020年5月,人社部發文,在“心理諮詢師”職業下擬增設“心理干預指導師”工種。中國保健協會心理保健分會會長鄭運良說,心理干預指導師主要是針對突發性公共事件、羣體性公共事件開展羣體心理援助、心理疏導和行爲干預工作,以及各類人羣的心理健康教育、行爲訓練、心理督導等,比普通心理諮詢範圍更廣。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現,打亂了許多人的日常生活,在抗疫期間,如何緩解焦慮、恐懼、壓力成了很多人關注的話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備受重視,人們想要進行心理管理的意識也越來越強。”樑馨予告訴本報記者,平時自己的月訪客人數正常是20位,疫情防控期間飆增到月均100人左右。

“很多都是家長和孩子,他們諮詢最多的問題是居家網課學習給家庭親子關係帶來的挑戰。”樑馨予說。

2020年中旬,樑馨予遇到了一個棘手的案例。

“求助者是一位臨近初三畢業的男孩小林,江蘇人。”樑馨予說,“疫情防控取得初步成效之後,學校組織學生返校,小林出現了社交回避的問題——把自己關在房間裡不願出來,也不願意回學校。”

一開始,小林的家長覺得孩子只是和平時一樣跟父母鬧矛盾,青春期逆反,賭氣不願意上學,但當發現他連續幾天都不出房間,這才覺得不對勁。

“家長認爲孩子不懂事,孩子則認爲家長不關心自己的心理健康,後來是孩子主動提出要找心理諮詢師,他們這才聯繫了我。”樑馨予說,快到高中出現這種社交回避情況的孩子,往往都有一段相似的經歷,就是在初中遭遇了一定的心理危機,告訴家長卻被家長否定和拒絕。“這很容易讓他們感到受傷,影響他們對家長的信任和依賴。”

樑馨予與小林進行了1個多月的耐心溝通。通過溝通,她發現小林並不是厭學和叛逆,而是因爲個人獨立意識正在增強,孩子通過這種笨拙的方式爲自己爭取自主決定和選擇的權力。

“他很喜歡‘二次元’(動漫、遊戲的文化圈代稱),希望以後能去日本留學。”樑馨予說,“我把這個情況告訴了他的父母,他們決定尊重孩子的意願,把他送到北京的日語學校學習日語,爲他以後出國留學做準備。”

來到北京,小林認識了很多優秀的朋友,通過與他們的對話,小林漸漸認識到學習文化課的重要性。2020年下旬,小林與父母和解,重返自己生活的城市,決定好好學習參加中考

“在諮詢中,小林曾經問我:‘老師你說我要不要參加中考?你能幫我做選擇嗎?我從來沒有自己選過。’”樑馨予說,“其實小林的心理問題並不是一種不正常不健康的狀態,之所以父母會出現這樣的誤判是因爲缺乏心理學常識。最後他的父母接受了心理學的認知觀念,調整了對自己和孩子心理健康的認知,才解決了親子關係問題。”

據樑馨予觀察,在自己幫助的人羣中,疫情發生前就參與心理諮詢的孩子和疫情發生後出現應激性心理障礙再來諮詢的孩子心態明顯不同。“堅持進行心理療愈孩子的內心力量比沒有接受過心理調節的孩子更強,不僅沒有出現厭學情況,返校之後成績甚至還明顯提高,”樑馨予說,“這說明,適時的心理干預可以讓孩子們的內心更有力量。”

“疫情發生之後,由於來訪量暴增,讓我發現以線下一對一個案的方式來進行心理干預和服務是遠遠不能滿足需求的。於是我的工作重點就從個案疏導轉向線上團體諮詢。”2020年,樑馨予和姐姐樑曉玲開設了“‘船長’線上團體心理療愈航線”,用在線指導的方式幫助更多人解決心理問題。“在線上,我們帶領一羣團體諮詢師,一年可以服務幾千人。專業的應用情境可以讓更多人得到心理諮詢師專業的干預,幫助他們走出當下的心理亞健康狀態。”樑馨予說。

社羣健康助理員張唯:

“我的職業‘轉了正’”

“您好!我是新氧社羣健康助理員張唯,請問有什麼可以幫您?”在北京來廣營新氧科技辦公大樓內,25歲的張唯又開始一天的工作。

艾瑞諮詢發佈的2020年《中國醫療美容行業洞察白皮書》顯示,2019年中國醫美市場規模已達到1769億元。健康中國的發展讓人們對健康變美的渴求更加迫切,也促進了醫美大健康產業蓬勃發展。隨着互聯網技術的迭代,醫美行業打破了過去各自封閉的狀態,在網上出現了許多討論關注“醫美”話題的在線社羣。人們在社羣裡分享醫美經驗、尋求醫療幫助。新氧社羣就是其中之一。

2020年7月,人社部聯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統計局發佈9個新職業,包括社羣健康助理員。社羣健康助理員是運用衛生健康及互聯網知識技能,從事社羣健康檔案管理、宣教培訓、就診、保健諮詢、代理、陪護及公共衛生事件事務處理的人員。

“我們的醫美社羣中,有醫美達人會在線分享他們的就診經驗,羣裡成員也可以向我們或者醫生諮詢。”張唯說,“我們社羣的日均活躍人數有上萬人,我和同事們就負責爲他們提供關於醫美的知識和諮詢解答。”

溝通是社羣健康助理員最重要的工作之一。2020年找自己求助的北京女孩小文讓張唯記憶猶新。

“2020年中秋前後,小文做隆鼻手術失敗,與醫院溝通無果後,來到我們社羣求助。”張唯說,“那個時候正逢過節,她在北京的出租屋裡給我打電話,一個人很孤單很無助。說到難受處,失聲痛哭。當時我一邊安撫她的情緒,一邊幫她想解決方案。我對她說,像她這樣的術後問題,類似醫患糾紛是有正常解決途徑的。第一個方法是通過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簡稱‘醫調委’)申請第三方調解,該調解具有法律效力,能幫助她解決問題。如果調解不成,我們就建議她去依法訴訟。後來她採納了我們的建議,鼓起勇氣去解決問題。”

在幫助社羣成員時,張唯要先做一些準備工作,比如去看一下成員近期在社羣裡發表的狀態和日記中怎樣描述自己遇到的問題,然後張唯會就這個問題做背景調查。平時,張唯會一直關注社區動態,“如果我在站內監測到有的成員遇到了困難或者出現一些心理問題,也會主動給她打電話進行詢問並提供幫助。”

2020年,張唯受理了1000多位羣成員的諮詢,幫助其中的很多人化解了困擾。

“國家出臺社羣健康助理員這個新職業,幫我‘轉了正’。”張唯笑着對本報記者說,“在互聯網醫療平臺做社羣運營,能有一個國家肯定的職業身份,對我和同事們的工作是一種鼓勵和認可。這也反過來說明,國家對於每個人的衛生健康、心理健康是非常關心和重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