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浪費嚴重,循環使用爲何只是看起來很美?

來源:中國教育報刊社

作者李健蒲公英評論獨立評論員

經過一段時間的試運行,遼寧鞍山中小學部分教材進入“循環利用時代”。科學音樂美術信息技術的教材成爲各年級同學循環利用的公共用品

教材循環使用,在美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早已有之。如在美國,一本教材的平均使用壽命爲4~5年,雖幾經易主,依然光潔如新,循環利用根本不成問題。在英國,雖然政府沒有就教材回收再利用進行明確規定,但英國的中小學普遍循環利用課本

教材循環使用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教育部發布的《2019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9年我國在校中小學生人數約爲1.94億,以每個學生一年兩學期平均使用10冊課本計算,一年就要用課本20億冊以上。按每人每學期課本平均重1500克計算,如果課本連續使用5年,可節約528萬噸文化紙,生產這些紙要耗費300萬畝木材、52800萬噸純淨水和633.5萬噸煤。若以中小學人均課本費180元算,扣除平均成本,全國每年至少可節約書費316.8億元,這不是一個小數目。可以說,循環使用教材,既節約又環保,可大量減少樹木紙張印刷方面消耗,符合建設節約型社會的要求,還可以減輕家長負擔,讓學生從小就養成節約、環保等好習慣

可是這樣一個利國利民的好做法爲何在中國遭遇“水土不服”無法全面推廣呢?這是因爲在教材循環使用過程中碰到一些暫時無法跨越的障礙

一是時下中小學生蘸口水翻書的習慣普遍存在,而學校舊書消毒殺菌工作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下,循環使用教材本身存在着巨大的交叉感染風險

二是由於循環使用教材破損嚴重,班級補充新書時,哪些學生拿舊書?哪些學生拿新書?這讓任課教師左右爲難,不管採取何種方法分發,都不可能確保公平,一些家長也會因自己孩子拿到舊書產生不滿,處理不當就會影響家長和學校的關係

三是因爲教師不允許學生在循環使用的教材上隨便做記號、寫筆記,學生只能另買筆記本課堂記錄,這樣既多花了錢,又不如直接寫在教材上省事,複習起來也不方便,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

正因爲教材循環使用有着這樣那樣的弊端,導致教材循環使用只是看起來很美,不少地方僅僅象徵性地選擇科學、音樂、美術、信息技術等部分非中考、高考科目試行,而無法全面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