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經濟問題 其實源頭是政治

中國人民銀行宣佈降準兩碼。(路透)

中國人民銀行24日宣佈在農曆春節前調降銀行存款準備率兩碼,估計向市場釋放約人民幣1兆元(約1411億美元)資金,來救「跌跌不休」的中國與香港股市,宣佈後,雖迎來股市大漲,但各界並不看好中共這種膠布式止血措施,非但認爲中國股市與經濟情況還要持續惡化,也顯示這些方向錯誤、力道不足的措施,說明北京的確在害怕中國經濟失控,而經濟問題正加速變質成政治問題。

僅僅一週前,中國總理李強16日纔在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宣稱:「中國的經濟穩健,2023年的全年經濟成長率在5.2%左右」他說,「中國具有超大規模的市場,並處於需求快速釋放的階段,將持續爲各類企業和人才的發展提供廣闊的舞臺。」他喊話說「選擇中國市場不是風險,而是機遇。」

大家注意到李強的這段講話強調「中國市場處於快速釋放階段」,但是相對於近來的中共的幾項措施,並沒有針對需求部分提出任何新措施,新公佈的中國青年失業率爲14.9% ,用「不斷完善統計方法」來企圖掩蓋去年6月高達20%以上的青年失業率駭人情況,讓各方產生高度懷疑,認爲中共當局掩耳盜鈴,不能面對事實。

就在李強大吹中國經濟「穩健前行」後,中國與香港股市18日開始暴跌,滬指保不住2700點,儘管各方券商專家分析師配合提出各種解釋,但一般股民完全沒有信心,網上平臺悲觀情緒火熱瀰漫,外資一面倒看衰。

中南海坐不住了,李強22日主持國務院常務會議,官媒齊聲合唱,「充分體現維護資本市場穩定對於穩定經濟社會大局的意義」,接着人行就宣佈下月5日降準,要向市場提供長期流動性約人民幣1兆元等措施。各方認爲病情嚴重,一次降準不夠,年後可能還會降準、降息。

但中國內還是有拯救經濟的不同聲音,指出除了撒幣救市與盲目擴充基礎建設外,更需要剌激民間消費。早在去年「五一」就察覺,出遊人雖多、但消費遽減的警訊,中共當局不是不知民生強勁消費,是重振經濟的重要手段,但中共執政當局執意不準。

習近平去年8月在黨媒「求是」刊出的文章指出,要避免效仿西方的刺激政策增長模式,要大家有「耐心」,「學習時報」發表文章,明確反對向消費者發放現金,指這種成本太大,在中國根本不可行。習近平思想反對西式消費帶動增長的辦法,他認爲撒錢「會養懶人」。這種欽定思維讓中國人民陷入當今經濟困境,更看不到繁榮的未來。

民間聲音一冒出來,就被掐死;上海「財新」元旦社論「重溫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指出「當前,民營經濟增長乏力,社會預期轉弱,財政金融風險顯露,社會保障問題 日益嚴峻等等,不僅事關國計,也波及民生。直面真問題,方能解決真問題。」還說「近幾年收縮性政策頻出,傷害了企業,也削弱了市場預期。收縮性政策的背後,存在着一套背離實事求是路線的治理邏輯和行爲方式。」這篇文章,立即被下架消失。

美國在疫情伊始前後面對經濟挑戰作法是雙管齊下,在大筆發放百姓紓困金,促進消費不停滯的同時,連續通過「基礎建設法」 與「降低通膨法」,政府與民間同心同步在最短時間內振興經濟。

雖然是事後諸葛,聯準會可以及早警覺到聯邦大手筆印錢紓困,將導致高通膨,應及早採取預防揩施,但是開年以來,美國經濟多項數據報喜,就業人數增加,聯準會今年可能連續降息,實現經濟「軟着陸」,加上股市受到科技股財報激勵,屢創新高,美國樂觀情緒指數上揚。

我們當然知道各國經濟體質有異,中美經濟體各有所長,但面對病症求藥,現代醫療並無不同,中共領導人豈能有落伍心態,早有學者指「習近平的經濟困境在毛主義根源」,「習近平意識形態正在成爲一座壓在人民頭上的大山」。

但中國再無人敢有異聲。華爾街日報直指中國官方接連出手,顯示對於股市不穩定的擔憂,「已從經濟問題上升爲政治問題」。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克魯曼說的更直接,「中國經濟遇到了大麻煩」,「最可怕的是,它是否會試圖通過軍事冒險主義來轉移人們對國內困難的注意力?」他的結論「我們不要對中國的經濟下滑幸災樂禍,這可能會成爲所有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