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大工業省份:廣東第一 福建超東三省之和
工業是國民經濟的命脈。
國家統計局近日公佈的數據顯示,11月份,隨着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深入推進,工業生產呈現穩中有升、總體向好態勢,產品增長面持續擴大,高技術製造業增速升至年內新高,裝備製造業和消費品製造業增速加快,原材料行業穩定增長,工業品出口大幅上升。
那麼哪些省份是工業大省呢?第一財經記者根據日前國家統計局公佈的2019年各省份工業增加值數據梳理統計發現,廣東、江蘇、山東、浙江、河南、福建、湖北、四川、湖南和河北是工業增加值最大的10個省份。其中,江蘇與廣東差距在縮小,浙江有望超越山東,福建一省則超越了東三省之和。
粵蘇差距縮小 浙江有望趕超山東
值得注意的是,工業增加值前五的省份,與GDP前五的省份剛好一致。可見工業是決定經濟大省地位的壓艙石。其中,前四名的省份工業增加值都超過了2萬億元。
第一經濟大省廣東以39398億元的工業增加值位居榜首。廣東工業行業門類齊全,大類行業基本實現全覆蓋,產品種類豐富,部分產品產量在全國市場的份額較大。
根據廣東省統計局的數據,2017年,廣東生產彩色電視機10422.3萬臺,佔全國比重的54.86%;手機70502.84萬部,佔全國的41.57%;汽車311.97萬輛,佔全國的12.15%。
廣東體改研究會執行會長彭澎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廣東的工業經濟發展中,產業鏈十分完善,珠三角的工業非常注重上下游配套,在細分領域做精做專。珠三角整個城市羣中,雖然有一些同質競爭,但是相互之間的優勢還是十分明顯的,分工協作在不斷強化。
這種產業鏈發展模式也跟廣東深度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有關。彭澎說,廣東目前要參與到雙循環中去,要面對內銷市場的競爭,也需要做一些調整。
第二經濟大省江蘇以37825.32億元的工業增加值位居第二。與廣東相似,江蘇的工業製造業也是深度面向全球市場的。改革開放後,靠近上海的蘇南地區外向型產業快速發展,緊鄰上海的蘇州通過與上海分工合作,工業經濟得以高速發展,並發展成爲全國工業產值最大的城市。
從發展態勢來看,近年來江蘇與廣東的工業增加值差距在變小。數據顯示,2014年廣東工業增加值領先江蘇2181億元,到2019年這一差距縮小到1546億元。
曾經與粵蘇並駕齊驅的山東位居第三,但目前工業增加值與粵蘇之間已經存在非常大的差距。數據顯示,2019年山東的工業增加值爲22985.13億元,比廣東少16413億元,相當於第六名福建的工業增加值;此外,山東也比江蘇低了14840億元。
與前兩強差距拉大的同時,山東領先第四名浙江的優勢也已經微乎其微。數據顯示,2019年山東的工業增加值僅比浙江多了145億元,未來很有可能被浙江超越。
從山東工業發展的特點來看,“大象經濟”是一大特色,超大型企業佔據主導地位,且很多大企業都是從頭做到尾,缺乏產業鏈的分工和細化,因此影響了工業的轉型升級。
從山東的產業結構來看,其主營業務收入排前列的輕工、化工、機械、紡織、冶金多爲資源型產業。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髮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山東的傳統產業佔比較高,包括煤、鋼等重化工業突出,新興產業與廣東江浙差距很大。
福建超過東三省之和
福建的工業增加值位居第六,達16170億元。這個人口不到4000萬的省份,工業增加值不僅超過了西部第一經濟大省四川和中部重工業基礎非常不錯的湖北,甚至比東北三省之和還多了1300多億元。
丁長髮說,計劃經濟時代,福建由於地處海防前線,重工業、大項目佈局相當少,而改革開放後,輕工業快速崛起,紡織鞋帽等輕工業十分突出,這幾年輕紡工業的品牌化、高附加值化等方面做得不錯。同時,福建充分利用了良好的港口資源,在湄洲灣、古雷半島、寧德等地大力發展臨港型重化產業,如煉化、鋼鐵等。
相比之下,東北的工業以能源重化產業爲主,近年來下行壓力較大。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院教授衣保中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福建這樣的東南沿海地區在改革開放後率先融入全球產業鏈,成爲全球產業鏈的一部分。同時,我國在國際產業鏈中的優勢主要體現在製造業環節,因此福建的工業製造業發展特別快。相比之下,東北地區沒有完全融入全球產業鏈,計劃經濟時代的特色仍很明顯,市場主要面向國內,生產規模受到很大限制。因此這些年整個東三省的製造業,和東南沿海蓬勃發展的態勢差距很大。
另一方面,在國際競爭中,這些年東北的原材料基礎工業衰退,一些普通地級市受到的衝擊更大。尤其東北不少地級市是產業結構比較單一的城市,比如鞍山的鋼鐵、撫順的煤炭、吉林的化學工業等,由於沒有形成綜合性的城市功能,一旦某一個產業出現衰退,整個城市的經濟就喪失了發展活力。
衣保中說,隨着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構建,東北的工業發展也會迎來新機遇。在國內大循環下,東南沿海與東北的產業聯繫會更加密切,加上東南沿海與東北的對口合作,發揮各自的產業優勢,機遇也會更多。
從2010年以來工業增加值的增幅來看,增速最快的10個省份分別是西藏、貴州、福建、湖北、安徽、陝西、江西、雲南、寧夏和江蘇。總體上以中西部省份爲主,南方省份居多,且前八名的省份增幅都超過了100%。
貴州的工業增加值自2010年來增長了199.69%,位居第二,同時貴州也是21世紀第二個10年中經濟發展最快的省份之一,這也與工業化快速推進有關。
2010年10月26日,貴州召開史上第一次工業發展大會,推出“工業強省”戰略。同年12月26日,108家央企投資貴州47個項目,總投資達2929億元。有了央企的推動,貴州的投資駛上了快車道。
與此同時,貴州的特色工業也快速發展。根據遵義市統計局的分析,近年來,中國白酒經過深度調整,逐步走出低谷,迎來上升期,遵義市白酒產業也因此獲得了快速發展,對全省全市經濟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全省工業增加值的四分之一,遵義經濟總量的三分之一、工業總量的七成都是以茅臺爲代表的醬香酒的貢獻。
另外幾個長江中上游省份的工業增幅也都比較高,其中湖北和安徽分列四、五位,江西和雲南分列七、八位。
丁長髮說,這些地方工業增長快主要在於勞動力、土地、水資源等都比較豐富,到長三角和珠三角也都比較方便。2008年以後,東部沿海的土地、勞動力要素成本上升,有相當多產業轉移到長江中上游地區。
根據安徽省合作辦的數據,今年前10月,在皖投資資金排名前五的省市分別爲江蘇、浙江、廣東、北京、上海,實際到位資金9103.2億元,同比增長16.9%,佔全省比重78.4%。其中,北京、浙江兩省市在皖投資增幅較大,分別爲36.5%和25.4%。滬蘇浙在皖投資在建億元以上項目3121個,實際到位資金6137.1億元,同比增長16.7%;佔全省比重52.8%,同比提升2.2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