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視野-築牢防範不當金融創新的籬笆
金融創新是金融業發展的原動力,應當鼓勵和保護。但不當金融創新,在某種程度上卻成了違規交易、套利交易、「脫實向虛」交易的代名詞。正是有這些不當金融創新,金融風險不是被分散而是在加速聚集,金融交易成本不是下降而是顯著上升,這完全背離了金融創新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方向。
因此,需要推動金融機構切實承擔起風險管理責任,完善金融市場秩序,從源頭上築牢防範不當金融創新的藩籬。
當前中國金融市場出現的各種亂象,與某些金融機構的不當創新密不可分。無論是金融市場資產管理業務層層相套,還是資本市場各種形式加槓桿,通道業務與結構化工具的密切結合及廣泛運用,已經顯著增加了金融風險跨市場、跨行業傳染可能性,併成爲孕育金融市場各種違規資金的溫牀,這些或多或少受到不當金融創新的驅動。
由於金融機構內控機制失去對不當創新的有效約束,使得內部風險監管失效。譬如,中國的票據市場轉貼現業務風生水起,圍繞票據業務的不當金融創新極爲活躍,但相應內控約束明顯不到位,使得「票據調包」這樣匪夷所思的金融案件頻頻出現。
另外,在社會資金「脫實向虛」問題上,不當金融創新也在其中發揮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這主要表現爲金融市場的交易鏈大大延長,金融交易成本顯著上升,並超出了實體經濟回報。
還有影子銀行,風險資產急劇擴張,相應風險準備明顯不足,各種減少風險資本耗費、少提貸款撥備、隱匿不良資產的交易摻雜其中,不當金融創新也在其中推波助瀾。
就金融機構不當創新的動因而言,根本在於重業績、輕風控的經營導向,在於金融市場競爭秩序的不完善。近年來,重業績、輕風控,重機構個體利益、輕市場整體風險,激勵約束不平衡,過度激勵,已經成爲個別金融機構的經營特徵。
基於內部業績考覈的壓力和不當激勵衝動,金融機構經營人員短期行爲盛行,千方百計尋找制度漏洞,爲違規套利、「脫實向虛」交易披上「金融創新」外衣。這不僅放棄金融機構自身穩健經營的內在要求,且擾亂金融市場的競爭秩序。
金融機構個體利益的獲得,是建立在金融市場整體風險放大的基礎上。而金融監管、金融法制滯後於金融市場創新步伐的現實,使得不當創新成本相對於不當創新收益明顯偏低,這在一定程度上鼓勵金融機構的違規行爲。
這些年中國金融市場通道業務、同業投資業務、資產管理業務的不當創新,一旦推出就被幾乎所有的競爭對手模仿,業務規模在短時間內就能達到兆元人民幣數量級,顯著增加了風險治理的難度和成本。這些情況表明,必須從源頭上築牢治理金融市場不當創新的籬笆。
因此,在專項治理金融機構不當創新同時,也要透過有效的金融監管措施,實施嚴厲的行政處罰,大力推進金融機構公司治理改革,推動金融機構切實改變激勵約束不平衡的經營導向,強化審慎合規經營理念,加強內部風險管控機制建設,使其成爲自覺過濾不當金融創新、承擔金融風險管理責任、維護金融市場公平有序競爭秩序的主體。
(摘自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