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高層戰略對話在即 陸學者袁鵬:須建立「新型大國關係」框架

中美高層戰略對話在即,陸國學者袁鵬:中美必須建立「新型大國關係框架。(示意圖,達志影像)

應美方邀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將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於3月18日至19日在安克拉治舉行中美高層戰略對話。有大陸國關學者直言,拜登政府難搞,中美必須建立「新型大國關係」框架。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袁鵬表示,拜登執政爲中美開展對話合作提供了機遇。但這一機遇只是相對於上屆美國政府對華極限施壓、對中美關係造成嚴重破壞而言的。美國內不少政策精英和智庫人士已認識到,美國社會並未從上屆政府對待中國的粗魯手段和做法中受益。

袁鵬觀察,目前看,拜登團隊世界觀相對比較理性。「比如沙利文認爲,不應太悲觀看待當前國際秩序,只要世界仍需要秩序,秩序就不會輕易垮掉,他認爲沒有任何證據表明中國要打爛當前秩序另搞一套,美方高官這一認識是可貴的。」

「沙利文認爲,雖然美國今後可能很難主導世界,但世界還需要美國的領導。主導一般指一切自己說了算,而領導則更多意味着牽頭協調,這表明美方對自身實力地位的認識比過去趨於理性。」袁鵬觀察,「沙利文還認爲,今後國際秩序可能不會是二戰後以簽訂條約爲表現方式的固定秩序,更可能是『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形式更加靈活多樣。包括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氣候變化《巴黎協定》、「亞投行」等等,只要這些體系服務於世界秩序的運轉,它們都是有價值的。」

袁鵬認爲,美方高官對世界大勢的認識,與中方的世界觀有一定契合之處,這爲中美之間開展對話溝通創造了一定條件。

總體而言,拜登團隊的中國觀與上屆美國政府不盡一致。」袁鵬表示,在如何應對中國挑戰方面,拜登團隊正思考不同的方略,概括而言就是布林肯所說「該競爭時競爭,能合作時合作,須對抗時對抗」,這代表了拜登團隊對華基本共識。

「拜登團隊在承認中美關係存在競爭性的同時,認識到競爭不等於必然發生衝突,美中有合作空間。」袁鵬觀察,坎貝爾曾在奧巴馬團隊任職,在旁觀過去4年特川普政府對華政策之後,進入拜登團隊擔任印太事務高級主管,他提出中美要學會「競爭性共存」、展開無害競爭等觀點,爲中美在宏觀和戰略層面開展對話提供了一些契機

袁鵬認爲,「在上述認識基礎上,美方有意願緩解目前雙邊關係緊張氣氛。」拜登團隊的優先事項是國內事務,迫切需要應對疫情發展經濟、重塑團結,不再公開稱呼「中國病毒」,不公開把中國稱爲「敵人」,推動中美元首通話,這些細節表明,中美關係面臨窗口期,面臨重回正軌的機遇。

不過,袁鵬也提醒,「但同時要看到,這個窗口期不會太長,窗口也不怎麼寬。」在中國是美國頭號競爭對手和主要戰略挑戰這一基本判斷上,美國兩黨、朝野沒有區別。這一認知構成了美國對華戰略的底色和底盤。

袁鵬表示,拜登和川普不同之處主要在於策略和手法,比如更依靠盟友、更倚重規則、更重民主人權、更強調固本強基、更善於協調行動,在涉臺、涉港涉疆問題態度同樣強硬,有些方面甚至猶有過之。

近期,拜登承諾5月1日前美國所有成年人接種疫苗,通過1.9兆美元經濟刺激計劃,完成對歐日盟友的首輪合縱連橫,實現了美日印澳四方對話。中美阿拉斯加高層次對話在這一背景下展開,足見拜登是按照「章法」在應對中國。從這個意義上說,拜登政府專業團隊不好應對。

各界關切,中美如何才能走出安全困境?袁鵬觀察,無論從政治、經濟、安全還是意識形態等領域來看,中美關係都是一對非常複雜的雙邊關係。按照西方國際關係理論,新興大國崛起會造成對現存大國的挑戰,現存大國一定會遏制新興大國,雙方都對彼此有一種恐慌感,這是大國的安全困境。

袁鵬表示,隨着中國崛起,大國興衰的故事歷史性地輪轉到了中美兩國,雙方開始陷入某種安全困境。較之歷史上的大國興衰,中美之間多了幾分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制之爭以及東西方文明衝突的色彩,使得中美關係比歷史上任何一次大國興衰都更深刻複雜全面,所產生的影響也更深遠。

袁鵬表示,中美處理好彼此的安全問題,對於堅持和推進國際社會的共同安全有重大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12月11日第二十六次政治局集體學習時專門談到堅持推進國際共同安全,這是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有別於西方主要國家安全道路的鮮明特徵,也是中國崛起有別於歷史上的大國、有別於一些西方國家崛起的鮮明特徵。中國始終把自身安全和國際共同安全放在一起思考,不搞本國第一,不忽視別國的安全。

「堅持推進國際共同安全絕非是中國在喊口號。全球已進入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時代。」袁鵬以新冠肺炎疫情爲例,只要一個國家未徹底根除疫情,其他國家就不能鬆懈。一國安全只有與國際共同安全放在一起思考纔會有出路,這符合中方所提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袁鵬表示,如果不深刻理解中國和平發展道路、總體國家安全觀等中國特色的外交理論、安全思想,美國就無法看懂中國,也就無法走出中美之間的安全困境。而這需要美國戰略界人士摒棄冷戰思維、擁有開放包容胸襟,對此中方只能拭目以待。

「人類生活在全球化、網路化、多極化時代。」袁鵬表示,中美應該也完全可以走出安全困境,跳出大國權力轉移的「歷史週期率」,走一條共同發展、和平相處的新路

外界好奇,什麼是中美關係的理想框架?袁鵬表示,多年來,美國在對華戰略溝通過程中傾向於不願多談雙邊關係大框架,總傾向於直接解決具體問題。但過去幾年的實踐表明,如果雙方過於拘泥具體問題,不談框架和格局,關係發展反而容易陷入困境。拜登團隊執政後,中美應努力爲構建長期和平穩定的雙邊關係框架找到破局辦法。

袁鵬觀察,迄今爲止,季辛吉博士的「共同演進」論最具積極意義和建設性,坎貝爾提「競爭性共存」也不失爲一種可供探討的思路。但這些提法仍未超越習近平主席2013年同歐巴馬總統會晤時提出的「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14個字。

袁鵬指出,中美在新時期探討建立關係框架,有必要性、可能性和可行性,「新型大國關係」這一框架在當前階段有新的內涵和意義。目前爲止,還沒有任何框架比上述框架更理性、更前瞻、更符合現實。

袁鵬表示,此前美方對其中「相互尊重」一詞不以爲然,理解過於狹隘。「其實相互尊重不完全針對一件件具體的事,而是強調以相互尊重的態度和精神去處理雙邊關係。」

袁鵬表示,在經歷了過去8年的競爭與合作後,美方對「相互尊重」應該有了更多認識,拜登也開始主動談要相互尊重了。而所謂「不衝突不對抗」,則與美方提出的「競爭性共存」有共通之處。這說明,新型大國關係的框架在經過了一段時期的起伏之後,在當前階段具有了新的生命力。

袁鵬表示,「新型大國關係」總體立意是積極的,且具有某種塑造意義。中美目前要做的,是爲這一框架構建填充實實在在的內容,比如實現中美雙方話語的對接、找到更多利益契合點等,而不是過度聚焦所謂「修昔底德陷阱」、「進攻性現實主義」、「百年馬拉松」等陳詞濫調或經不起推敲的所謂理論。

袁鵬舉例,比如中美雙方應加強危機管理,深化和細化各類機制的建設,就各自最關切的戰略性問題進行直接溝通,以減少誤判增信釋疑;妥善處理中美關係中的「第三方因素」等。

袁鵬表示,爲推動框架建立,中美之間需開展高層次的戰略對話。此次安克拉治對話聚焦戰略安全,料將涉及宏觀性、深層次戰略性問題,這有利於雙方從戰略層面確認彼此意圖,爲雙邊關係框架構建提供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