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文榮/我要日照權 不要「寄生上流」!
▲電影《寄生上流》主角一家住在陰暗的「半地下室」 。(圖/CATCHPLAY提供)
如果有人問我陽光是什麼資源?我一定不假思考的說是經濟學定義下的「共有資源」(Public Resources)。如果自己住的房子沒有陽光,你就可以想像一下韓劇「寄生上流」中金基澤一家住在破舊且陰暗的半地下室,久而久之,人格與自律神經系統難保不會出現問題。
「共有資源」如海洋漁場、礦場等自然資源,因具備「不可排他性」與「獨享性」,容易形成所謂的「共有財的悲歌」。所謂「不可排他性」,指的是該項財貨一旦被提供,就可以由多人同時消費,而且不能禁止別人免費享用該財貨;陽光可以同時被多人享受,且無法拒絕別人享受,所以陽光具備「不可排他性」。
至於「獨享性」指的是這個財貨可以被個別消費者所獨享,個人的消費會減少他人對此財貨的消費;因爲建築物一旦落成,日照的程度就會確定,所以一旦隔鄰的高樓建築物獨享日照時,建築物的陰影就會影響到周邊較低建築物的日照,尤其是較低樓層,可能都得在陰影下「乘涼」!
因爲陽光具備「共有資源」的特質,所以,若無日照權的定義,就會發生搶日照的紛爭,這就是經濟學中常被討論的「共有財的悲歌」(Tragedy of the Commons)。因爲大家競相爭奪日照權,結果因爲建築物競相興建,最後大家都享受不到日照。
▲密集的大樓將導致屋內日照不足。(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exels)
日照不足的憤怒
最常見影響就是客廳日照不足。一般人對居家的風水要求一直有「明廳暗房」的說法,更嚴重的是如果兩頭都有大樓,不只客廳光線不足,連帶的曬衣間都日照不足,冬天的衣服根本曬不幹!
我也見過大樓一旦落成之後,附近的平房紛紛掛白布條抗議日照不足,想到一輩子可能就住在這裡,精神損失、房價損失與心裡頭的憤怒可見一斑!
臺灣的土地本來就地狹人稠,都會區土地使用強度高且高層建築密集,影響周圍居民的日照權。內政部於2017年12月21日增修「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建築物應檢討冬至日照陰影的範圍及採光等相關規範,訂於今年7月1日施行。
新建或增建建築物高度超過21公尺部分,應檢討其建築物所造成的日照陰影,使鄰近住宅區或商業區的基地,於冬至日有1小時以上的有效日照,並依據氣象條件模擬分析、土地利用效率及實務案例統計分析,明定建築物日照陰影的檢討方式。
在「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尚未通過之前,建築的日照權並未有法令規定且保障之。日照權的問題通常發生在兩方面,購屋者與鄰近居民。通常購屋者若非購買成屋,光從建築圖無法確定日照是否充足,即使確認有日照,亦無法模擬一年當中日照的每一個角度情況。在鄰近居民部分,附近大樓的興建,對於日照的影響是否顯著,亦難判斷,以致於大樓興建完成後,才發現日照不足,此時,亦容易產生紛爭。
▲屋內日照是否充足,會連帶影響房價(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exels)
筆者十幾年前曾經引進國外GIS軟體,只要配合航照圖與高程圖,就可以模擬建築物在一年當中每個時間在不同樓層(高度)的日照情況,因爲已經具備高程圖,不同建築物之間的日照影響亦可以如實的模擬。可惜當時軟體雖然先進,然建築業普遍接受度不足,沒有推廣成效。當年就曾模擬過幾個興建中的大樓建案,模擬的結果顯示日照不足,且也影響周圍日照,判斷可能會影響銷售,而最後,這個建案也的確滯銷了好幾年。
日照權開始受法令保障是一件好事,日照權基於「資訊不對稱」與「共有財的悲歌」的雙重影響下,結局當然很差,最終受害的都是住戶。現在資訊軟體這麼進步,航照圖與高程圖的取得絕對不是問題,加上虛擬實境(VR)與擴充實境(AR)技術已經成熟,日照的分析更不是問題。
唯一的問題是,資訊一旦對稱之後,購屋者與建商之間握有的籌碼就會轉變。當年引進模擬軟體,建商不願意接受建議的其中一個最重要的理由,其實就是「資訊不對稱」的籌碼對建商有利。
日照權受重視且檯面化,也受法令保護,這當然是人民所樂見的!
熱門點閱》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