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治邦/保護主義失敗實例多 國產疫苗如何一掃陰霾?
國產疫苗是否需進行第三期試驗以獲得緊急使用授權(EUA),除牽涉到廠商投資決策及消費者主權外,也牽涉到政府的風險管理。因此,值得以經濟學原理進行評估。
廠商的投資決策
目前國產疫苗已完成第二期試驗(如高端)或接近完成第二期試驗(如聯亞)。第一期試驗的規模小,成本也不高。第二期則是募集3,700名左右的自願試驗者, 給予每人1至2萬元的車馬費補助。然而,再加上研究費、試驗費、及疫苗生產費等其他必要費用,則平均花費在每名受試者的成本爲15到20萬元之間。
換言之,在未進入第三期試驗前,一家廠商大約已花費了8億元。由於目前三家國產疫苗廠商各獲得政府提供的4.3到4.7億元之間的補助,因此,每家公司自行已投入的資金約3.5億元。
在進行疫苗試驗第三階段時,估計每名自願者的測試成本爲10,000美元(新臺幣28萬元)。以最近Novavax公司所採取的30,000人樣本估計,總成本會達到新臺幣84億元。
因此,在第二期解盲成功後,國產疫苗廠商評估是否繼續進行第三期試驗,會面臨如下的成本效益考量:
首先,成功解盲的機率有多高?6月13日報導德國疫苗CureVac公司的新冠疫苗產品,因保護力只有47%,故未達取得EUA的資格。這說明二期試驗成功,三期試驗仍有可能失敗。
其次,解盲成功之後市場有多大?這牽涉到需推估既有疫苗廠商的生產能量,以及自己的每劑生產成本,是否足以和這些既有廠商競爭。
▲德國生技公司CureVac研發COVID-19疫苗稱爲CVnCoV。(圖/路透)
政府的管理風險
政府準備以「免疫橋接」 來取代「第三期試驗」,以讓國產疫苗公司獲得EUA。基於下列理由,造成輿論的喧譁。
首先,免疫橋接是尚未獲得EUA的研發廠商提出的訴求。
疫苗專利競賽是一場國際性的研發競賽,它會產生「贏家通吃」的結果。因此,競賽的落後方,希望以免除第三期試驗的方式進入市場。顯而易見地,極不可能獲得已投入大量資金於第三期試驗的贏家接受。
其次,「免疫橋接」無法提供疫苗保護力的數據,因而增加政府防疫管理的風險。疫苗保護力的定義是 1-(注射疫苗者染病的機率/未注射疫苗者染病的機率)。
因此,若疫苗保護力爲90%及50%,則分別代表未注射疫苗者的染病機率爲已注射疫苗者的10倍(1/(1-0.9))及2倍(1/(1-0.5))。然而,免疫橋接並無法獲得疫苗保護力的相關數據。
因此,評估國產疫苗的可能保護力可以考量下列兩個因素。
首先,國產疫苗的保護力介於疫苗競賽的贏家(莫德納、輝瑞等)及落後方(包括Novavax、CureVac以及許多名不經傳的參與者)的數據。其次,既然國產疫苗是落後方的成員之一,因此,宜將前項所獲數據向下調整。
政府和個人及企業一樣,需要進行風險管理。又由於政府政策影響所有企業及個人,因此更宜採取較保守的風險管理方式。以免疫橋接放行國產疫苗,其利益是若國產疫苗保護力高,則在短時間內,可以進行大量注射以提高全體國民的免疫力。然而,若保護力不足,卻可能導致政府需要花費更多時間與金錢來彌補民衆健康的損失。
消費者受到的影響
目前政府對三家國產疫苗公司的補貼約14億元。然而,不論國產疫苗是否經過第三期試驗得到EUA,政府都應將此期的試驗成本納入考量。
經濟學裡有一個主題叫做「生命價值」的衡量。它取決於人們願意接受多少金錢來承擔增加的死亡風險。疫苗試驗給予受試者車馬費的補貼就是這種概念的應用。
廠商進行第三期試驗,自然會有一些冒着極小死亡風險的受試消費者可以獲得補貼。反觀廠商若以免疫橋接取得EUA,則是等同拿後續打疫苗的消費者進行試驗。
既然是試驗,也就應事先告知民衆此疫苗保護力不確定,同時也應給予一些補貼。若廠商未花分文即由免疫橋接獲得EUA,等於是將有意願參與第三期試驗的消費者,所產生的潛在補貼金額84億元,以無償方式移轉給廠商。
▲接種疫苗。(圖/記者李毓康攝)
延遲可能比抱歉好
疫苗是一種良性產品,因此,適合政府補貼廠商研發及生產。然而,補貼至何種程度並不易拿捏。提供廠商免疫橋接取得EUA,以及隨後給予的保價(每劑881元)及保量(1000萬劑)購買,不啻給予廠商龐大的補助,但卻可能對消費者權益造成莫大損害。
此類以保護主義扶植國內產業最終卻告失敗的方式,在臺灣過去於發展汽車、飛機、造船等行業已屢見不鮮。一個較折衷的辦法,是由政府評估以增加預算的方式,協助廠商進行第三期試驗,以期廠商未來也能打入國際市場,並以多繳租稅的方式來回饋政府的補助。
熱門點閱》
► 蔡錫勳/日本疫情持續中!辦妥東京奧運成菅義偉「防疫大作戰」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