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全球疫情 中醫藥有何優勢?——中韓專家縱論中醫藥走向全球
隨着秋冬季來臨,北半球確診人數呈快速攀升的趨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不容樂觀。
針對這一嚴峻形勢,近日,在“傳統醫學助力全球新冠肺炎防治線上研討會”上,世界衛生組織“傳統醫學和輔助醫學”部顧問委員會成員張日武,世界衛生組織合作中心原主任、韓國首爾大學藥學院教授以及美國專利藥典草本綱要東亞專家小組成員金永植,與中央指導組專家、國家中醫醫療救治專家組副組長劉清泉,共同探討、分析中國中醫藥的一線抗疫經驗助力全球新冠疫情防控的解決方案。
張日武說:“在抗擊全球疫情中,傳統醫學,尤其是中國的傳統醫學發揮了重要作用,並且被證實是非常實用和有效的。”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中國實行中西醫結合,先後推出八版全國新冠肺炎診療方案,篩選出“三藥三方”等臨牀有效的中藥和相關治療辦法,被多個國家借鑑和使用。張日武說:“這些診療方案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全球共享,這對其他具有傳統醫學的國家來說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劉清泉詳細闡述了中醫藥如何助力新冠肺炎疫情治療與防控。他說,“新冠肺炎作爲一種新型傳染疾病,從中醫角度看,屬於一種‘溼毒疫’,中醫藥通過化溼、解毒、清熱三種方法改變人體內環境和微生態,打擊病毒生存環境,進而達到治療疾病目的。從第3版到第8版診療方案,中醫藥基本上是圍繞着溼、毒、熱的病機開展治療。”
檳榔、藿香、厚朴、蒼朮等藥材,是中醫古方里治療溼毒疫癘和瘟疫的常用處方類核心藥物。劉清泉介紹說,檳榔是明朝末年吳又可《瘟疫論》治療瘟疫的著名方子“達原飲”的核心藥物;藿香正氣散始於宋朝,是治療溼毒導致瘟疫的一種常見處方;厚朴是治療化溼的方子,再加上一些養陰的方子來治療新冠肺炎,形成了中醫完整的治療輕型和普通型疾病的理念。
在疫情暴發初期,劉清泉奔赴武漢,與專家組成員共同擬訂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中醫證治方案》(第一版),爲中醫藥廣泛參與救治新冠肺炎病患奠定了堅實基礎。在武漢期間,他組織患者在服用中藥之餘,對患者使用穴位按摩、溫灸等中醫特色治療方法,患者臨牀症狀消失更快、體溫恢復正常更早、住院天數更短。運行26天時間裡,560多名輕症患者零轉重、零復陽、醫護人員零感染。
在劉清泉看來,以“三藥三方”爲核心的中醫藥治療在此次疫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中醫一直有溼毒、瘟疫等病機爲核心的治療歷史,運用古方進行變化治療能夠取得顯著效果。
在研討會上,張日武指出,藥食同源是中國傳統醫學的一大理論,這一理論不僅影響着中國,也深刻影響着韓國、日本以及東南亞國家人民的日常飲食。“這些天然產物的藥用價值基本都是通過食用發現的。像檳榔在中國已經有上千年的食用歷史了,也被廣泛應用在中藥方劑中。”
中醫學自古以來就有“藥食同源”理論。中醫學認爲,許多食物即藥物,它們之間並無絕對的分界線,古代醫學家將中藥的“四性”、“五味”理論運用到食物之中,認爲每種食物也具有“四性”、“五味”。可以說,“藥食同源”理論在中國具有深厚的理論基礎和廣泛應用案例。
張日武介紹:“‘藥食同源’在韓國也有很多實踐的例子,像《神農本草經》裡提到的一些草藥已經被用在食品和藥物當中了。這些中草藥用烘、炮、炒、洗、泡、漂、蒸、煮等傳統方法加以炮製,這些方法體現了中醫智慧的博大精深。”
金永植介紹說,在傳統醫學中,檳榔作爲一種有效藥物被不斷使用。在亞洲,檳榔也是一種常見的食品。在這次新冠肺炎防治中,自國家衛健委第三版《診療方案》公佈中醫藥方開始,至第八版《診療方案》,檳榔連續六次被收錄其中。清代瘟病專著《瘟疫論》中記載的藥方“達原飲”,便是以檳榔爲配伍藥材,用以治療溼熱疫病初起。
助力全球新冠防治,讓世界重新瞭解中醫藥
從中醫藥隨中國援外防疫專家走進多國抗疫,到世界鍼灸學會聯合會先後5次組織國內中醫專家和伊朗等20多個國家進行網上交流,再到烏克蘭前總理季莫申科高度讚揚中醫藥療效,作爲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中醫藥越來越被世界瞭解和認可。
作爲親身赴一線救治的中央指導組專家、國家中醫醫療救治專家組副組長,劉清泉認爲,通過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再一次證明了中西醫結合、中西醫協同救治各種傳染病,是未來值得推廣的一種方向和方法。中西醫的有機結合可以取得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取得單純的中醫和單純的西醫都不能取代的效果。
張日武認爲,中醫藥不僅在治療過程中使病人病情好轉,在病人康復過程中也能夠提供助力,更好促進病人免疫功能的提升和改善。在新冠肺炎治療過程中,中醫藥的療效也得到了現代臨牀醫學數據的驗證,得到全世界認可。
對於中醫藥的國際化,劉清泉認爲,這還需要一個長時間的過程。“每個國家的傳統醫學都與這個國家、區域的文化、哲學非常相關。在推廣過程中必然會出現文化的碰撞。從這個角度講,中醫藥走出去,首先文化要被接受和認可。”
中藥材的種植、屬性研究也是影響走出去的一個重要因素。劉清泉說:“西方也有很多植物藥,西班牙就有300多種植物藥。唐朝時期,這些植物藥從絲綢之路進到中國,如藏紅花、訶子、木香、乳香、沒藥,這些都不是中國傳統藥物。它們有的是香料,有的是染料,但是經過我國醫學家、藥學家研究,把它變成了中藥。我們利用中醫藥理論對各個地區的植物藥進行探索研究,中醫藥走出去纔能有更深的根基。”
“以西方科學的方法評價中醫藥療效,是可行的。”劉清泉認爲,中醫學的經驗積累怎麼用數學方法表述出來,需要各行業專家共同探索。尤其在全球範圍內突發傳染病大流行之後,在中醫理論框架體系下,結合現代科技和現代醫學理念,要研究出一套完整的評價體系。
中醫藥是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結晶,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治中愈發凸顯的價值也促使中醫藥獲得國內外的高度關注。當下中醫藥國際化之路,還需進一步匯聚多方資源,加強國際交流,不斷提升中醫藥的現代化水平,篤行千里。(胡可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