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貿區崛起開放新高地(十三五・中國印象⑩)
1500多名工人奮力43天,完成8萬平方米、52個流水段的施工――近日,海口國際免稅城項目地塊五(免稅商業中心)如期結束地下結構施工,地上主體結構預計在今年底封頂。這一中國乃至全球規模最大的免稅綜合體,預計將在2年後開門迎客。
去海南買免稅品、購最新進口藥、做離岸貿易……“自貿港”如今已成爲海南最耀眼的標識。在這裡,“率先”“首次”“獨家”的政策、產業、模式、服務不斷涌現,成爲引領中國新時代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
“十三五”期間,中國自貿區數量穩步增加、覆蓋區域不斷拓展。自2013年設立首個自貿區――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以來,歷經6次擴容,如今中國自貿區數量已達21個,形成了“沿海成片、內陸連線”的新格局,助力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來自法國的施耐德電氣今年在福建自貿區廈門片區增加了投資,計劃未來3至5年在這裡生產新一代數字化綠色電氣產品。施耐德電氣全球執行副總裁、中國區總裁尹正表示:“目前各項新增投資的落地正在推進,將進一步優化施耐德電氣在中國的產業鏈,強化包括數字化研發在內的本土能力。新增投資也顯示出施耐德電氣深耕中國市場的決心以及對數字經濟前景的信心。”
商務部數據表明,今年前7個月,已設立的18個自貿試驗區新增外資企業3300多家,實際利用外資900億元以上,進出口額達到2.7萬億元。商務部副部長王受文深有感慨:“如果把這18個自貿試驗區面積加在一起,還不到全國的4‰,但是其利用外資佔到全國的16.8%,外貿佔到全國的13.5%。”自貿試驗區在穩定外貿外資基本盤上發揮的重要作用可見一斑。
今天外商投資辦企業,已經習慣先對照“負面清單”。而這一改善營商環境的舉措正是源於自貿區的探索。2013年,上海自貿區推出了中國第一張自貿試驗區外資負面清單。很快,負面清單的做法推廣到所有自貿區及全國,並不斷“瘦身”。2017-2020年,中國更是連續4年修訂全國和自貿試驗區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限制措施分別由93項、122項減少至33項、30項。縮短的不只是清單長度。2014年,外資進入自貿區從申請到拿到營業執照平均需要7個工作日,而現在只需要1個工作日。
大膽闖、大膽試,再通過總結經驗、複製推廣,達到以點帶面、聚點成面的效果,這是自貿區的一大亮點。在湖南,121項制度創新試驗任務,覆蓋範圍之廣、改革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在海南,全島實施“零關稅、低稅率、簡稅制”;在浙江,率先開展原油非國營貿易進口資格企業試點,爲中國成品油市場化改革闖出了一條新路……“自貿試驗區設立之初,就以制度創新爲核心,經過多年的努力,探索試驗了一批基礎性的、根本性的改革,成爲全國深化改革的樣板。”王受文表示。目前,已經有260項自貿區經驗得以在全國複製推廣。
自貿區不僅設在沿海,更走向內地,爲區域經濟“雁陣齊飛”注入活力――
2019年8月,中國一次批准設立6個自貿區。其中,在山東、江蘇、河北新設自貿區,實現了中國沿海省份自貿區全覆蓋;廣西、雲南、黑龍江新設自貿區,則讓自貿區在沿邊地區首次落地生根。自貿區更多了,不是爲了追求數字好看,而是圍繞不同地區的資源稟賦、發展水平進行差別化探索。山東自貿區對準了海洋經濟,廣西自貿區發力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江蘇自貿區重在產業創新升級。自貿區各有各的“得意之筆”。
今年9月,自貿區家族又迎來新成員,中國設立北京、湖南、安徽3個自貿區。
“自貿區進京了,這對企業是極大利好!”北京疊加態技術有限公司的首席技術官鍾飛鵬說。“我們瞭解到,北京自貿試驗區聚焦科技創新,對人才供給、知識產權保護和創新創業都有優惠政策。企業要搭上自貿區的高速列車快速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