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李登輝「親日派」色彩鮮明引正反評價 推動民主化也與日有關
前總統李登輝昨(30)日晚間辭世,雖然他加入國民黨時期並未凸顯政治思想,但於2000年卸任以後,積極展現「親日派」色彩,因此招致正反兩面評價。《BBC中文網》指出,李登輝在臺灣推動民主改革,也與日本武士道精神有所關聯。
李登輝2000年卸任之後,開始高調參與獨派運動,親日色彩也變得鮮明,此後20年間九度訪日,勤於使用日文寫作出書,也屢次挑戰敏感議題,遭國民黨開除黨籍,引發兩面評價。
李登輝2007年前往靖國神社參拜二戰陣亡的哥哥李登欽(日文名字:巖裡武則),遭中國《新華社》批評「暴露了臺獨分子的醜惡嘴臉」,2015年撰文指出「慰安婦賠償問題已經解決」,遭前總統馬英九的總統府發言人陳以信抨擊「不是無知,就是冷血」,也曾主張釣魚臺以前是日本領土的一部分,質疑南京大屠殺死亡人數,上述種種舉動都引來批評,甚至被痛斥「賣國」、「日本狗」。
▲《BBC中文網》指出,李登輝在臺推動民主化改革與日本武士道有關,但「親日色彩」也招致批評。(資料照/記者林敬旻攝)
李登輝的「親日色彩」源自於日本教育。他1943年畢業於臺北高校(現在的臺灣師範大學),曾赴日就讀京都大學,二戰之後返臺進入臺灣大學,也曾公開表示,自己在22歲之前是日本籍的「巖裡政男」,學生時代喜愛閱讀馬克思、東洋哲學著作,深遠影響人生觀。
李登輝赴美國康乃爾大學就讀博士時,結識不少臺灣獨派人士,原本想要致力鑽研農業,但1968年回臺任教後,因國民黨「吹臺青」政策契機進入政壇。他在戒嚴時代加入國民黨,一路從臺北市長、臺灣省主席往上爬,成爲前總統蔣經國的副手,1988年繼任總統之後,着手推動民主化改革。
李登輝在日本知名度很高,與首相安倍晉三、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都有私交。政治大學國發所教授李酉潭的分析指出,李登輝曾闡明自己應用武士道「捨身取義」與基督教「奉獻」的精神推動民主化改革,或許因此在日本政壇引發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