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綠營親日策略 與「去中國化」有關

高雄熊爲熊本地震募款。(圖/高雄壽山動物園提供)

文/心如石硯

此次日本熊本大地震,民進黨政治領袖們再次展現高度的關懷之意,幾位縣市首長,紛紛捐出自己的一月所得,期盼拋磚引玉,讓大衆能夠慷慨解囊,援救熊本。

其實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向災難中的日本展現善意,先前日本331福島大地震,臺灣人的善款義行,當然就讓日本人感動於心,引致於在今年初的南臺灣大地震,日本人也本着平等互惠原則,給予臺灣相當程度的關心,彼此在災難救助的往來間,儼然建立起良好的國際情誼

待在南部的政治圈,您或會發現一個鮮明的趨勢:南部政府不論在文化、教育,乃至於經貿面向,與日本城市與個人間的交流,是相當頻繁的。頻繁的程度,從我的老闆還得特地日文老師惡補日文的情況看來,可見一斑。

其實一開始我並不是挺明白:爲何綠營人士(包括李登輝前總統等勢力),總是要與日本走得那麼近呢?原初只是以爲單純的緬懷着往昔的日據時代,但後來仔細想一想,「親日」的策略,主要應該與「去中國化」有關

歷史,本身是中立的存在於時間的長河中,是史家給予了史觀的詮釋,才讓它有着正反面評價。而日本在二戰的作爲,從「中國」的史觀來看,種種侵略與屠殺行徑,罪無可赦,每個中國人提到日本,幾乎都咬牙切齒,恨不得在中國富強之後,好好的消滅,荼毒一下小日本。

基此,在中國對日本這般負面的史觀下,倘若臺灣期欲脫離中國的道統,就勢必得走出截然不同的史觀,於是便開始從正面的方向來解讀與日本之間的關係

首先,二戰的恩仇遺緒,是中日之間的事,與臺灣無關,甚至臺灣當時還是隸屬於日本,某種程度是與日本同一陣線的。

▲臺灣民衆爲熊本地地震,進行街頭募款。(圖/記者謝婷婷攝)

►►►掌握最新觀點,給88論壇粉絲團按個贊!

接續的,既然中國歷史與臺灣無關,則昔日近五十年的日據時代,也就不被視之爲馬關條約割地的殖民統治,而是以淡化殖民色彩,訴求日本在臺灣有着豐碩建設的角度,來建構史觀。

諸如阿里山火車嘉南大圳等等日據時代具有特定功能性的建設,就盡皆被解讀爲具體施惠給臺灣的作爲。立基在前述的史觀之下,臺灣自然有其正當性與日本交好,說穿了,就是藉由對日史觀的解讀歧異,來達到實質「去中國化」的目的。

然而,個人以爲,欲建構臺灣的主體性,從中國的歷史遺緒中解放,固然相當重要,但倘若據此落入了正向去詮釋日本在臺的殖民統治,那也絕對是顧此失彼的謬誤思維

既然稱爲「主體性」,就必須是以臺灣作爲本體出發,從臺灣人自發的史觀詮釋來建構獨立觀點下的史觀,以更爲客觀的態度,來審視臺灣與中日之間的關係,纔是未來朝正常國家邁進的政治正確。

爲去中國化,而選擇親日的歷史論述,某種程度,可謂之爲走在鋼索上的搏命演出。就像史明老先生「臺灣人四百年史」書中所說的意涵:「臺灣獨立,倘若是獨立在資本右派統治的基礎下,那又有何用?還不是陷入了另一種奴役的開始。如果臺灣民族無法取得獨立的統治權,所謂獨立,也不過就是虛晃一招」。

相仿的,如果臺灣史觀獨立的背後,是必須建基在褒揚日本殖民統治的歷史之上,那壓根也不是建立着臺灣的主體性,而只是他國史觀詮釋下的附庸罷了! 想想,讀歷史,論歷史,評歷史,還真是難啊!

原文出自「心如石硯部落格」,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88 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