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悉12年國教的兩大罩門

陳麗雯

近日教育部已積極在各地爲12年國教宣導活動,各地家長多半對特色招生、會考、或診斷性評量等提出疑問,但除了這些讓家長搞不懂或弄不清的問題外,筆者認爲12年國教還有兩大罩門,如果未能克服,實在很難期待12年國教會能成功。

第一個罩門就是「課綱課程、及評量方式」,如未能因應12年國教加以調整,12年國教就不可能達到國中教學正常化適才適性發展終極目標

看看現在國一的現場教學方式,那個學校教師已將過往「考考考」教學方式改變了?哪個學校敢對孩子說,要注重自己的專長及興趣,不用管以後特色招生及免試額滿比序的問題?

實則,現在國一的教育現場,還是以國英數自社學科爲主,老師沒有改變「考試領導升學,升學領導考試」的舊思維,國中教學也沒有正常化,很多課程多沒有實際落實或還是如往常被借調,加上課綱、課程等節數時數等均未修訂或調整,考試評量方式多半也還一樣,孩子根本不可能可以多選自己想上的課,目前還是齊頭式的被迫加強國英數自社等學科,如何可能達到12年國教「適才適性」的終極目標?

筆者長期以來一再向政府呼籲:國高中的課綱,不應以升學考試的國英數自社爲主,應修改爲只列國英數基礎3個工具型學科爲必修,其他國英數進階或其他科目均列爲選修,讓孩子多一點選修課,少一點必修課,不要到了教學現場,變相爲齊頭式地只注重某些學術性學科。同時發展技職教育也很重要,否則現在到處都是大學生,多半但都擔心畢業就是失業全數的孩子都往學術性發展的升學管道走,不見得對孩子的人生是有助益的。

另外,12年國教的課程內容應改成「活化式教學」,不應再像以往爲趕課程,而變成填鴨記憶爲主,課程內容應多用心規劃,評量方式不要再以筆試爲主,師資方面應配合改善,否則如再用20年一成不變的教法來教、考法來測,12年國教註定失敗。

第二個罩門就是「在地化就學的落實」,如未能在各地區落實設立足額優質的高中職,12年國教也是註定會失敗,明星學校是政府逼家長要作的選擇。

12年國教要成功,落實在地化就學很重要。舉例來說,新北巿長期以來作爲臺北巿的附庸,多數國中生畢業後要千里迢迢跑到臺北巿念高中職,目前新北家國立高中職與國中的學生數,差異近4萬人,預估103學年度至少有3萬名學生仍要跨區就讀,一個年級約1萬人,如以一班30人計算,一個年級至少300班的畢業生仍需要跨區唸書

既然是跨區選讀,就可能要面臨特色招生及免試額比序的競爭,爲了升學,孩子就還是得專攻升學考試科目,如果免試或特色招生的排序樣樣比,那孩子就得樣樣補,連平日大小考、功課表現、參加比賽也都很重要,因爲可能都要算入排序成績,如果只是比某科,天啊!那些科的補習班可能會大賺一票。

想到12年國教如果真的有了變相的比序或會考,那孩子的升學壓力會比現有的考5科壓力更大,因爲變成多數人去爭少數門檻,這樣孩子的考試壓力會減少嗎?孩子真的可以適性適才的學習嗎?12年國教會成功嗎?新北巿或其他地區的高中職班級數提升的問題如不能儘快解決,12年國教罩門無法突破,實在無法相信12年國教會成功。

筆者特此再次向政府呼籲重視以上兩個罩門,否則一旦倉促施行12年國教,難保不會像北北基一樣短命夭折。

●作者陳麗雯,新北市,碩,律師,新北巿中小學家長協會教育議題召集人。本文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文章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