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全球創新網絡中崛起的新高地

在中國科學物理研究懷柔園區綜合極端條件實驗裝置超快光場物性研究系統,科研人員在調試設備。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目前正在加速推進科學設施平臺建設。圖爲建設中的高能同步輻射光源(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攝

北京是全國乃至全球科技創新資源最爲聚集的城市之一:連續3年蟬聯全球科研城市首位;新經濟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三分之一;世界營商環境排名穩步提升,創新生態充滿活力。據《全球科技創新中心指數2020》顯示,北京的綜合創新能力水平在全球主要科技創新中心城市中位列第五,成爲全球創新網絡中崛起的新高地。

當前,北京正在堅持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雙輪驅動,全力推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爲北京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強化基礎研究,世界級重大原創成果涌現

馬約拉納任意子、新型基因編輯技術、天機芯量子直接通信樣機……近年來,北京涌現了一批世界級重大原創成果。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北京堅持強化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攻關,科技創新綜合實力顯著增強。

據統計,北京擁有全國一半的兩院院士,一半的頂尖學科,以及三分之一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擁有近100萬在校師生,每萬名就業人員中有研發人員185人;有183家跨國企業、近4000家總部企業設立在北京。

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以下簡稱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北京市科委支持科研機構開展數學、物理、生命科學等領域的自主探索。全市R&D經費投入強度保持在6%左右,超過紐約、柏林等國際知名創新城市,其中基礎研究投入佔比從2015年的13.8%提升至2019年的15.9%。北京累計獲得的國家科技獎獎項佔全國的30%左右;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0倍。

據介紹,近5年來,北京市出臺支持建設世界一流新型研發機構實施辦法,建設量子、腦科學人工智能、應用數學等領域新型研發機構。“十三五”期間,北京地區單位積極牽頭承擔的重大科技專項項目覆蓋全部民口專項,立項數量和經費投入均居全國首位;佈局12個超算中心、46臺全球算力500強的超級計算機以及鳳凰工程,以及高能同步輻射光源等19個大科學基礎設施,建設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一批科研平臺;打造“三城一區”主平臺和“一區十六園”主陣地,“三城一區”以不足北京6%的土地面積貢獻了全市1/3的GDP。

開展“兩區”建設,圍繞科技創新全鏈條發力

“北京市圍繞科技創新全鏈條發力,創新生態不斷優化;利用服務業擴大開放賦能,首批或首發項目頻頻落地;立足數字經濟全球標杆,搶佔經濟發展新賽道……‘兩區’建設更加凸顯科技創新、服務業開放和數字經濟特徵。”6月17日,在北京市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系列新聞發佈會“中國(北京)自由貿易試驗區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範區建設專場”上,北京市商務局黨組成員、新聞發言人,市“兩區”辦專職副主任劉梅英如是說。

據瞭解,北京以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範區和北京自貿試驗區這“兩區”建設爲抓手,着力示範引領,加大先行先試力度。目前,國務院批覆的“兩區”方案涉及的251項任務,累計落地167項,實施率達66.5%。

劉梅英介紹說,在高端資源導入方面,北京設立顛覆性技術創新基金,首期規模1億元。特定領域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報備即批准”、技術轉讓企業所得稅優惠、公司型創投企業所得稅優惠等一系列政策相繼落地,在全國率先實施,加大了對優質主體的培育和支持。目前,海淀區已有16家企業享受“兩區”稅收優惠新政,合計減免稅收金額4億多元。多家有影響力的研發中心在北京落戶,如施耐德電氣中壓二次配電全球研發製造中心項目、金磚國家疫苗研發中國中心等。

知識產權保護方面,北京依託知識產權交易中心,審慎規範探索知識產權證券化取得新進展,首個項目在深圳證券交易所獲批;開展知識產權保險試點,2020年爲142家企業的1660件專利補貼1900萬元。

面向經濟主戰場,構築高精尖產業結構

堅持面向經濟主戰場,加快構建高精尖產業結構,對北京高質量發展支撐作用顯著增強。

據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北京市發佈高精尖產業“10+3”政策,打造新一代信息技術和醫藥健康“雙發動機”。2019年,人工智能相關產值規模1700億元,是2015年的2.4倍;醫藥健康產業總體規模突破2000億元,連續4年保持兩位數增長;出臺促進北京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及“五新”行動方案;設立規模300億元的科創母基金;發佈3批60項重大應用場景項目,項目總金額約196億元。

2019年,北京地區高技術產業增加值約佔GDP的1/4,中關村示範區總收入達到6.6萬億元,是2015年的1.63倍,保持年均10%以上的較高增長速度。“十三五”時期技術合同成交額預計超2.5萬億元,與“十二五”時期相比增長超八成。

北京從助力產業發展角度,搭平臺、定規則、闊應用:成立北京國際大數據交易所,發佈《北京數據交易服務指南》;構建中國首個以“數據可用不可見、數據可控可計量”爲代表的新型數據交易體系;出臺《北京市公共數據管理辦法》《政務數據分級與安全保護規範》(試行),探索在數據流通、數據安全監管等方面加快創新監管體系;全國首批開展數字人民幣試點,推動豐富應用場景;在電子證照、跨境貿易等領域加快推進區塊鏈技術應用,提升政務服務便利化水平。

縱深開放合作,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目前,北京市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北京重要講話精神和《北京加強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總體方案》,凝聚部市、央地以及全社會力量,堅持“四個面向”,累計推進882項重點項目和任務落地,“十三五”時期各項目標全面完成,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加速發展取得新成效。

“北京正在加速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以‘兩區’‘三平臺’爲抓手,加強科技創新能力開放合作。我們將實施更加開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國際科技合作戰略,有效提升科技創新合作的層次和水平,加強與世界主要創新國家多層次、廣領域的科技交流合作,積極參與和構建多邊科技合作機制。”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

《中共北京市委關於制定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建設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的目標,通過落實落細各項部署和要求,主動搶佔國際競爭制高點,特別是要在從“0”到“1”的原始創新上實現重大突破,在關鍵技術自主可控上取得重大作爲,在破解“卡脖子”困局上率先探路,實現科技創新從“跟跑”到“並跑”“領跑”的重大轉變,以更大的擔當有效支撐科技北京和世界科技強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