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賦》開播 歷史正劇還能扛鼎市
從2009年第一部《大秦帝國之裂變》開播算起,電視劇“大秦系列”先後走過了《大秦帝國之裂變》《大秦帝國之縱橫》《大秦帝國之崛起》,走到2020年的《大秦賦》,已經過去了十一年。作爲極爲少見的國產系列劇,歷史題材劇《大秦賦》在央視八套開播後豆瓣開分即達8.0分,雖然不及該系列平均分8.5分起的高紀錄,但也算是個不錯的開始。在歷史正劇已經逐漸沒落的當下,嚴肅敘事是否還保有吸引力?備受業內外關注。
《大秦賦》延續“大秦系列”前三部大劇風格和史詩意蘊,“大秦系列”歷史劇完整呈現了“秦一統天下”的漫長過程,其中,《大秦賦》以嬴政爲主題承載者,描繪了始皇帝嬴政從幼年質趙到壯年一統天下的非凡歷程。劇中既有“開天下萬世之太平,爲黎民百姓謀安生”這樣的激昂臺詞,也有“豈曰無衣,與子同袍”這樣的經典吟唱。
作爲“大秦系列”的第四部,《大秦賦》起點極高,又是完全原創的劇本,從創作之初就備受矚目。據主創團隊介紹,《大秦賦》編劇團隊在先秦史料中抽絲剝繭,歷經八年打磨,並融合最新考古史料,對史實做了最大限度還原。“我們邀請了數位歷史學家擔任歷史顧問,仔細考證劇中的人物、器物、歷史事件,還聘請了秦文化禮儀專家從風俗禮制、人物儀態、舉手投足、文言對話等各方面對演員進行培訓,對當時人物的着裝束髮、日常交往中的禮節、朝堂之上的揖禮等細節也有所考究,爲的就是高度呈現大秦時代的古風古韻。”主創團隊介紹。
從已經開播的劇集中,觀衆能夠明顯感覺到該劇對史實的還原。秦國統一六國之前,各國戰士的服裝、髮型乃至戰術都大不相同,單是秦國內部,從將領到士兵,甚至具體到某個百夫長的着裝、髮髻和武器也不盡相同。不少觀衆調侃,“劇方是比照着西安的秦始皇陵兵馬俑造型來找的演員,劇中出現的普通路人的臉,一看就像是當時當地的人。”
和大多數在影視城拍攝的古裝劇不同,《大秦賦》劇組在新疆烏爾禾搭建了一座完整城池,場景多達1000餘處,內外置景及改造面積達11萬平方米。劇方還按照文物復原了戰國時期的戰車、軺車、攻城車以及上萬件劍盾戈矛等軍事道具。這也造就了該劇開篇時那段十分精彩的戰場戲,不亞於電影級畫面水準的攻打城池,箭陣齊發,以及複雜多變的防守方式,都營造出該劇與過去歷史劇小打小鬧截然不同的氣氛。
劇中如今看來精彩的戰爭場面,無不是憑藉創作者的自覺才能達成。該劇導演之一顧其銘介紹,“這次戰爭戲場面中看起來訓練有素的士兵,其實是提前大半年招募了幾百名有武術基礎的武行兄弟,拉到新疆天天進行操練的結果。前幾集的戰爭主要集中在秦趙之間,我們圍繞秦趙兩國軍隊的特性做了不同的表現形式,秦軍強弓硬弩長戈戰車,着重表現排兵佈陣;趙軍經歷了趙武靈王時期的‘胡服騎射’改革,把趙軍邊騎的威力和靈活性儘量表現出來是我們的構想。”凡此種種,才最終得以有如今劇中令人驚歎的畫面呈現。
服化道也同樣給人驚喜。該劇造型總監陳同勳在研究了大量的參考資料後,也爲各國、各階層的不同身份角色設計製作了多達11000多套服裝和4000多套盔甲。陳列的戲裝中,主演的華服從布料的選取到剪裁都凸顯着戰國風韻,六色盔甲堅硬的質感與架在其後的各國斧鉞,共同塑造出沙場之上的鐵血豪情。
正劇顯沉重難逃觀衆挑刺
近幾年來,伴隨着國產劇普遍向着“越來越輕”的趨勢變化,表達相對嚴肅歷史話題的歷史正劇不再是市場的寵兒。從“大秦系列”第一部至今的十餘年間,市場已經少見這樣重工重力,花大力氣講述歷史人物和故事的作品了。
這一點,顧其銘也承認,“大秦系列”的主題之重,“重到很少有同行願意‘舉鼎’試一試”。但“大秦系列”前三部的成功其實在主創心中種下了種子,“大秦最後一部,該如何把歷史劇這條路走下去,以怎樣的方式將大秦史詩劇的終章呈現出來,觀衆又是否會接受,我們只能摸着石頭過河。”
歷史劇天然要接受觀衆的吹毛求疵,該劇在播出後有人吐槽張魯一飾演的嬴政過早出場,不符合當時嬴政十幾歲的年紀。對此,顧其銘表示,嬴政是全劇的主題承載者,除了開始幾集因爲過於幼小沒法給他身上加戲、一大半戲在異人和呂不韋這邊之外,等到嬴政一即位,所有的戲就必須圍繞着他展開。
劇評人、“影藝獨舌”主編楊文山表示,《大秦賦》開篇處雖然精彩,但是作爲歷史正劇依然有主題過於沉重、敘事節奏稍顯緩慢的老問題,“長處和短處一樣明顯。”這種歷史正劇天然的敘事缺陷、節奏控制和表現力問題,可能會對觀衆欣賞提出了一定要求,而這也是國產歷史正劇不得不面對的通病。(記者 李夏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