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槍”打響!中方反制激烈,德國損失300億,意大利也迎噩耗

中國動力電池巨頭突然宣佈,暫停在德國的兩家工廠建設項目!

總投資額高達300億人民幣的項目說停就停,給原本就已陷入中歐貿易摩擦漩渦的歐洲經濟,又添了一把火。

這把火看似燒在了德國身上,但實際上,意大利也沒能逃過這波衝擊。

既然歐盟必須要站在中國的對立面,那就別怪中國叫停在歐洲的所有建廠計劃了...

德意“夢碎”

德國,一直是歐洲電動汽車領域的領頭羊,但其本土動力電池產業卻相對薄弱,高度依賴外部供應,尤其是來自中國的動力電池。

爲了擺脫對中國動力電池的依賴,德國政府和企業界一直希望吸引中國企業赴德投資建廠,以提升本土電池產業的競爭力。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動力電池巨頭在德國的建廠項目,被德國人視爲“天降甘霖”。

按照原計劃,這兩座工廠總投資額高達300億人民幣,預計將成爲德國動力電池產業發展的重要里程碑,不僅能帶動數千個就業崗位。

可惜的是,就這樣一項能夠造福德國羣衆的項目,終究是因爲歐盟的舉措,而逼得中國按下了暫停鍵。

表面上看,中國企業給出的理由是“公司內部的財務問題”,但實際上,誰心裡都清楚,這不過是“客套話”罷了,背後的真正原因,是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徵關稅。

對於德國來說,中國企業暫停建廠,意味着300億人民幣的投資打了水漂,更意味着德國在動力電池領域將繼續受制於人。

原本,德國希望通過與中國企業的合作,實現動力電池的“國產替代”,但現在看來,這條路是走不通了。

屋漏偏逢連夜雨,就在中國企業宣佈暫停在德國建廠項目後不久,北歐動力電池巨頭——北伏(Northvolt)也宣佈裁員1600人,並暫停了電池超級工廠的建設計劃。

北伏,可是歐洲電池行業的“扛把子”,連它都扛不住了,歐洲電池行業的未來,還有什麼希望?

德國原本指望北伏能夠扛起歐洲動力電池的大旗,但現在看來,這個希望也破滅了。內憂外患之下,德國的電動汽車產業,還能撐多久?

與德國一樣,意大利也爲歐盟的“任性”付出了代價。

今年7月底,意大利總理梅洛尼訪華,並主動邀請中國車企前往意大利投資建廠,希望繞開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的關稅制裁,爲意大利的汽車工業注入新的活力。

當時,意大利媒體對此充滿期待,覺得這是梅洛尼訪華的一個重要收穫,甚至認爲這能助力意大利汽車工業的復興。

然而,僅僅過了兩個月,意大利就“變臉”了,在10月初舉行的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反補貼制裁草案投票中,意大利竟然投下了贊成票。

很多人表示,看不懂意大利的操作了,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臉”嗎?意大利爲什麼要出爾反爾?

原來,意大利國內也有一部分人,擔心中國車企進入意大利市場後,會對本土車企造成衝擊,因此,他們極力遊說意大利政府,支持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徵關稅。

然而,讓意大利沒想到的是,中國車企也不是“軟柿子”。

在意大利支持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徵關稅後,中國車企也果斷宣佈,暫停在意大利的建廠計劃。

中國企業撤資,意味着意大利將失去一個振興汽車工業的寶貴機會,更意味着意大利將繼續在電動汽車領域落後於人。

意大利的“失落”,再次證明了一個道理: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任何想通過貿易保護主義來保護自己利益的做法,最終都會自食其果。

歐盟的“算盤”落空

德國也好,意大利也罷,都同屬歐盟,那歐盟爲啥要跟隨“美國腳步”,其實早就有跡可循。

中國電動車在歐洲賣得特別好,這讓歐盟感到了巨大壓力,所以在2023年10月初,歐盟委員會決定對中國電動汽車進行反補貼調查,並最終確定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高額關稅。

歐盟的這波操作,看似是在維護自身的利益,但實際上卻是一招“七傷拳”,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徵關稅,會導致中國電動汽車在歐洲的價格上漲,這樣中國電動汽車在歐洲的競爭力就會受到影響。

但是歐盟的消費者也要爲歐盟的“任性”買單,因爲中國電動汽車價格上漲,意味着歐洲消費者將要花更多的錢,才能買到心儀的電動汽車。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電動車市場,產業鏈也非常完整,歐盟對中國電動車徵稅,可能會讓歐洲企業在中國市場受挫,還可能拖累歐洲電動車行業的發展。

總而言之,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徵關稅,是一招“損人不利己”的昏招,最終只會讓歐盟自己“吃不了兜着走”。

而中國,在面對歐盟的“挑釁”時,也展現出了大國風範,既沒有“忍氣吞聲”,也沒有“以牙還牙”,而是採取了一種更加理性和剋制的應對方式。

一方面,中國通過外交渠道,與歐盟進行溝通和交涉,表明了中方的立場和關切,並敦促歐盟懸崖勒馬,不要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另一邊,中國也準備好了打長期戰,增強自我創新,加速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爲主、國內外雙循環互相促進的新模式,應對外部環境的挑戰。

可以預見,中歐之間的貿易摩擦在今後很長一段時間裡還會繼續存在...

中企“主動剎車”

中企暫停在德、意兩國的建廠計劃,看似突然,實則早有預兆。

在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揮舞“關稅大棒”之前,中國政府已經多次發出警告,明確表示反對歐盟採取任何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並敦促歐盟爲中國企業提供公平、公正、非歧視的市場環境。

然而,歐盟非但不聽勸告,反而變本加厲,執意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徵關稅,最終,中國企業只能被迫“主動剎車”。

中國企業的“主動剎車”,看似是“以退爲進”,但實際上卻是一記“回馬槍”,打得歐盟措手不及。

歐盟原本以爲,憑藉着自身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和影響力,可以對中國企業“予取予求”,但他們顯然低估了中國企業的決心和實力。

中國企業早已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而是擁有了與歐美企業一較高下的實力和底氣。

一些人認爲,歐盟應該“迷途知返”,儘快取消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徵的關稅,以避免中歐貿易關係進一步惡化。

但也有一些人堅持認爲,歐盟不能向中國“妥協”,應該繼續對中國採取強硬措施,以維護自身的利益。

目前,歐盟內部尚未就如何應對中方的反制措施達成一致意見,但可以肯定的是,中歐貿易摩擦,已經給雙方都帶來了巨大損失,並將對全球經濟復甦造成負面影響。

這場“貿易戰”,究竟會如何收場?讓我們拭目以待。

結語

中歐貿易摩擦,是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深刻變化背景下,大國博弈的必然結果。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沒有哪個國家能獨自應對所有挑戰。大家只有攜手合作,才能共同進步。

希望歐盟能看清現狀,早點回歸到合作雙贏的道路上,和中國一起爲世界經濟的穩定和繁榮作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