澱粉腸塌房一個月後桂林現狀如何?探訪文化宮、九中門口後竟發現…
真的還有人賣嗎,還有人吃嗎......
自2024年3.15晚會曝光了澱粉腸用雞骨泥代替雞肉、以次充好等亂象。一夜之間,這個曾經火遍全國的網紅小吃就上了消費者的黑名單。雖然這期間“澱粉腸”的口碑也經歷一些反轉,但整體銷量較之過去已是大幅下降。
目前,距3.15曝光了“澱粉腸事件”已過去近一個月。在這段時間裡,每日桂林編輯部通過探訪桂林部分中小學、商圈發現。現階段桂林的澱粉腸售賣情況與過去有極大的落差。
桂林商圈的澱粉腸
針對澱粉腸在桂林各大商圈現階段的售賣情況,每日桂林編輯部走訪了桂林市區多個知名商圈。在探訪後發現,現階段澱粉腸在桂林市的銷量相較過去有了很大差距。
在3月31日下午18時許,每日桂林編輯部在文化宮看到,原本長期在文化宮解放東路一側擺攤售賣澱粉腸的商販並未出攤。
針對上述情況,編輯部人員在此又等待了約1個小時。當天傍晚19時許,也並未見到該商販出攤。
針對上述情況,編輯部詢問了旁邊的商家,商家表示“那個人沒來這裡擺攤有一個多禮拜了”。
當編輯部詢問商家那位商販停止出攤是否是在澱粉腸出事後,商家表示“具體情況不清楚,但好像聽到那天那個人講了一句,——難搞了,這麼多腸子浪子搞”
除了上述攤位,編輯部在走訪文化宮其他商鋪時發現,原本售賣炸串的商家現階段的貨架上已沒有了澱粉腸的影子。
當編輯部到一處商鋪詢問商家是否還有澱粉腸售賣時,得到的迴應是“哪個現在還賣它,都沒人買了......”
隨後,編輯部來到了桂林正陽步行街“正宗油炸王”發現,此處倒是有一些香腸在售賣。但通過詢問後獲悉,雖然它們售賣的是肉腸,但自從澱粉腸出事後,香腸類的炸物售賣也遭到了一定影響。“現在吃香腸的人很少了”,一位營業員如是說。
桂林部分學校澱粉腸售賣情況
除商圈外,每日桂林編輯部還探訪了桂林市部分學校門口攤位。據悉,現階段市區部分學校雖然仍有一些商販在售賣澱粉腸,但銷量已大不如前,有的專門售賣澱粉腸的攤位甚至無人問津。
4月8日下午,每日互動編輯部來到桂林市中山中學(九中)周邊餐飲店看到,很多原本出售炸串的商家現階段已經不再售賣澱粉腸或香腸類相關炸物。
在這家名爲“胡記炸炸炸”的炸串店中,編輯部通過與商家的交流後獲悉,自從3.15曝光了“澱粉腸”問題後,“這澱粉腸根本就賣不克了,哪怕我們將這是雞肉腸,不是澱粉腸,但人家根本就不信,看都不看”
而在4月9日傍晚,編輯部來到桂林市第五中學探訪時發現,雖然此時正值放學,來到校門口購買食物的學生很多,但在一處專門售賣澱粉腸的攤位面前卻空無一人。
爲印證這一情況的非偶然性,編輯部從傍晚17時10分開始在此地展開觀察直到19時,在此期間,沒有學生或其他路人在澱粉腸攤位前詢問或購買。
在此期間,編輯部隨機採訪了一位家長對現階段澱粉腸的看法,對方表示”現在哪個還吃它呀?哪天吃出點問題浪子死都不曉得“
“死去活來”的澱粉腸
自2024年3.15晚會對“澱粉腸”進行曝光後,澱粉腸在社會的口碑迎來了暴跌,不少消費者一夜之間“談腸色變”。
但之後幾天,“澱粉腸”的口碑又迎來大反轉。有科普文章解釋,雞骨泥本身無害,但生產過程需保證衛生安全。“不要一杆子打死所有澱粉腸”的聲音漸多,部分澱粉腸品牌迎來銷量環比上漲超500%。
對此,“鳳凰網美食”官博更是表示,“澱粉腸”就是爲了規避“火腿腸”的標準而出現的產品名稱,它不叫“火腿腸”,也就不需要執行火腿腸的標準.....”
“也就是說,不管是用豬肉牛肉還是雞肉鴨肉魚肉,甚至一部分植物蛋白,都是被允許的。只要在配料表如實標準,就不違規。所以,“澱粉腸”可以看做是火腿腸的一種低價格、低營養的替代品。”
澱粉腸該何去何從
事實上,面對現階段“澱粉腸”在社會上的風評,官方也呼籲大家理性看待相應事件。因爲並非社會上所有的“澱粉腸”廠商在生產時都使用“骨泥”作爲原材料。
3月18日,新京報就刊載了一篇題爲《儘快爲澱粉腸定規立矩,避免“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評論文章。
它指出,澱粉腸的塌房,作爲銷售終端的小攤販,抗風險能力是最弱的,而從上下游分工來說,無法把握上游原材料質量的小攤販也是相對“無辜”的,卻最先成爲了受衝擊最大的人羣。這多少讓人有些感慨,但這也客觀體現了當前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重視。
但目前澱粉腸並無明確檢測標準,人們難以確定哪個產品是有問題的。那麼,在恐慌情緒蔓延下,“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就有可能發生。
考慮到澱粉腸如今已經是一個覆蓋面巨大的小食品行業,其上下游牽涉人羣廣泛,治理的關鍵,是要通過一系列標準和常態化監管,讓行業走上良性發展軌道,有益於社會。
長遠看,則要儘快明確澱粉腸標準,形成規範的市場秩序,堵住不良商家自行其是的空間,進而從源頭保證產品質量。
與此同時,針對現階段社會輿論對“澱粉腸”多角度評判,人民日報評論也在3月26日發表了一篇題爲《“塌房”又“洗白”?你還願意給它機會嗎?》的文章。
該文指出,澱粉腸也好,辣條也罷,惹人喜愛的點無非有二:一是廉價易得,口感愉悅;二是自帶回憶濾鏡。
但國民小吃也不能只活在童年濾鏡裡。更安全、更衛生,甚至更高階要求的更創新,才能讓他們在圈粉的路上行穩致遠。
關於澱粉腸的討論,曾起草制定火腿腸“國標”的全國肉禽蛋製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近日也表示將“開會研究”。這釋放了一個積極信號,我們的關注或許能推動行業標準的制定和完善。
小食品行業,類目繁多、受衆甚廣,一頭關乎舌尖安全,一頭連着就業民生。防止國民小吃頻頻塌房,有賴於行業規範有序發展。畢竟,小食品的財氣,靠口味的人氣,更靠質量的底氣。
這一場“澱粉腸”風波到現在已經快一個月了,每日桂林編輯部瞭解到,很多家長現在都不放心自己的小孩放學去買澱粉腸吃。一些不良商家的行爲不僅傷了消費者的心,更讓那些遵紀守法的澱粉腸商家無辜躺槍。至於這個行業何去何從,還是那句話,自我監督+外部監管,只有這樣雙管齊下,才能重拾口碑,重拾消費者信心!關於“澱粉腸”問題你怎麼看?現在你還敢吃嗎?國家、業界出臺什麼信息或者政策纔會讓你再去買?請大家轉發這條新聞後評論區聊聊,讓我們一起討論一下!
▍內容來源:每日桂林互動、鳳凰網、新京報、人民日報評論
▍圖片來源:見標註(其餘源於網絡)
▍圖文編輯:必被LQ的人字拖
支持我們
就請給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