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麗娟 | 我的10個養育思考
作者:付麗娟
公衆號:付麗娟(fulijuan)
01
初生嬰兒對環境有天生的恐懼,只有母親穩定、悉心且保護性的照料,能讓嬰兒內在發展出對恐怖環境的免疫力。這種免疫力能夠實現:第一,改變嬰兒對自己的體驗——從我是被迫害的轉向我是安全的。第二,改變嬰兒對外部環境的體驗——從外部事物是危險的轉向是基本可信的。這是人活着的基本精神安全設施,也可以說是人建立的第一個應對先天恐懼的防禦機制。
02
先天恐懼是否存在?是存在的。嬰兒對很多沒有見過的物品,是好奇、試探、謹慎的。對有些特定的東西和玩具恐懼。比如我女兒對一個頭皮按摩儀害怕,按摩的抓手會動,看上去就像會爬的蟲子。朋友的孩子對一隻會動的玩具螃蟹害怕,玩具一動就哭。人類與自然界爲生存搏鬥,有着集體潛意識的恐懼。我認爲這正是克萊因說的嬰兒的被迫害焦慮。瞭解這一點很重要。
03
嬰兒爬走階段會撞到一些物品,當嬰兒爲此大哭時,老人們本能反應打物品,說是某個物品太壞。年輕人則說不應如此,明明是孩子自己沒控制好。老人的反應更共情孩子,年輕人的反應卻是理性說教。對於嬰兒來說,體驗到的“突然”“疼痛”,深層的是恐懼,是不知道的危險,是被物品傷害到,而非自己沒有控制好、自己不小心。老人打那個物品,緩解的是嬰兒心理上因爲遭遇“危險”的疼痛,同時“那個壞物品”在被打的時候,變得可控了。所以老人的反應可以吸收嬰兒的被迫害焦慮。
04
被害妄想是精神分裂症的典型症狀。在一些老人身上,也能看到殘留的清晰的被害妄想。精神分裂症的患者,是嬰兒期的內在被迫害的恐懼,沒有被養育者很好的吸收和轉換,沒有形成第一層免疫。所以,精神分裂症患者一直活在嬰兒期,體驗着被迫害的焦慮。一些老年人的被害妄想,是沒有完成壞與好的整合。壞的是,嬰兒早期的被迫害者,好的是,給予嬰兒好的照料。成千上萬次好的照料,馴服了嬰兒的集體潛意識裡的“事關生死存亡的危險”。這樣才完成了整合。
05
嬰兒的出生,與母親是身體上的分離,但有待發展的卻是類似“縫合”的過程。出生是斷裂的創傷。人類在關係中體驗到的斷裂感,我認爲原形來自出生時與母體的分離經驗。這種強力的斷裂感,毋庸置疑是創傷。這個創傷需要母嬰的心靈縫合來修復。如果沒有隨後的“縫合”,就會導致嚴重的精神病性問題。
06
母嬰的縫合,是溫尼科特說的母親-嬰兒這個組合,沒有獨立的母親,沒有獨立的嬰兒,這是一個單元。母親需要嬰兒,就像嬰兒需要母親。一個生理的母親如果不能施展心理的母性功能,這個母親一定是帶着嚴重創傷的母親。產後抑鬱,本質是創傷的激活。縫合,是母親涵容嬰兒的先決條件。這個過程,是昏天黑天的、封閉的母嬰互動。母親的世界裡,嬰兒是唯一。嬰兒的世界裡,母親是唯一。父親可以是幫手,但不要過度介入母嬰二元關係。這對父親也是考驗,既不要因爲感到被排除在外而見諸行動缺席,也不要潛意識與嬰兒競爭妻子。在縫合的過程中,母親與嬰兒完成了心理上的親密,修復了身體層面的分離。斷裂感終於被持續的母嬰親密經驗改寫。我認爲這是人生的第一次修復。但有人失去了第一次修復的機會,關係中的“斷裂感”伴隨一生。
07
沒有經驗母嬰縫合的分離,應該有潛在問題,可能會導致物質依賴方面的問題。英國倡議嬰兒在一歲內要完成分房,以及說母乳在六七個月就沒有營養,可以斷乳,這都是在縫合前開始分離。保守估計,母嬰縫合時間需要18個月,也就是嬰兒一歲半時。在此前,嬰兒與母親睡,如果能哺乳繼續哺乳。真正的分離,並不是物理上的,而是母親能意識到嬰兒自己的意願和意圖。這是個體化的發展。我認爲個體化的發展從嬰兒出生就已經開始。按馬勒的理論,六個月開始分離個體化,已經很晚了。
08
我的親身養育經驗是,分離和個體化應該分解成兩個理論概念。個體化應該先行,母嬰關係裡,嬰兒自我的誕生,誕生在母親的眼光裡。母親能看到嬰兒的自我,從嬰兒出生開始,嬰兒的個體化就能一路發展。
09
分離應該指向母親與自己嬰兒分離的能力。個體化指向嬰兒作爲它自己的發展。比如,孩子已經上幼兒園了,母親還是覺得自己應該全職帶孩子。比如,母親不能忍受與孩子的小小分離。
10
當我們說一個人渴望被看見時,如果完整這個句子,即一個人渴望被誰看見什麼。可以推導生命最初的被看見:一個嬰兒渴望被母親看見,它對母親的渴望。這表現在嬰兒對母親絕對需要,這些需要正是“對某個人的渴望”。如果母親不能意識到,嬰兒對她的渴望有多強烈,對嬰兒就是致命打擊。這意味,這個母親也不可能迴應嬰兒的渴望。我用彩色嬰兒和黑白嬰兒來比喻被母親看見與否。彩色嬰兒的生命活力,與黑白嬰兒的抑鬱基調形成不同的生命圖景。
作者:付麗娟 轉載自公衆號:付麗娟(fulijuan)
點擊預約諮詢
高危示愛:爲了你,我可以不愛自己
2021-09-03
究竟,是誰在閹割我們的需求?
2021-09-02
初始訪談中移情與反移情如何呈現?
2021-09-01
父母只“鼓勵”,孩子更痛苦
2021-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