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論臺北市所得停滯的原因 從2004年服務業發展方案談起

工商社論

主計總處日前公佈一份全國各縣市薪資統計,這份統計指出2020年臺北市平均年薪爲86.3萬元,已輸給新竹市的97.2萬元,臺北市退居第二。然而,這份資料只有三年(2018~2020)的數字,看不出長期城市所得的消長,殊爲可惜。

爲此,我們可以看另一份資料,這是每年都會公佈的「家庭收支調查報告」,這份資料列有各縣市「所得收入者」的收入,藉此可以瞭解近20年來臺灣各城市的發展情況,以及各城市人民的收入變化,印證一下日前這份年薪排名。

這份家庭收支調查顯示,若以「可支配所得」而言,自2000年~2020年,臺北市是由68.4萬元升至71.5萬元,成長不及5%,反觀新竹市同期間則由54.9萬元升至71.1萬元,成長高達30%,在這份資料裡,臺北市雖仍居各城市第一,惟與新竹市相差無幾,待2021年資料出來,大概就要退居第二了。

這份家庭收支調查,與日前各縣市年薪排名趨勢上是一致的,差別是在家庭收支關注的是戶籍地,年薪排名關注的是工作地,家庭收支統計的是1,500萬名的所得收入者,而年薪排名只統計730萬名本國籍全時受僱者。另外,兩者收入內涵也不太一樣,家庭收支裡的可支配所得是稅後收入,年薪排名資料是稅前收入。儘管如此,以家庭收支的長期統計恰可以補年薪排名統計之不足,可藉以瞭解城市起落與產業政策的關係。

不論哪份統計,都可以看出新竹市所得快速提高,新竹市的富裕顯然是來自科學園區,科學園區匯聚了半導體大廠的進駐,隨着半導體等電子零組件業者取得優勢競爭地位,如今不但成爲推動臺灣經濟成長的動能,也澤及新竹的就業者,帶動了城市的發展。我們若把資料回溯至1994年,彼時新竹市的可支配所得44萬元而已,與臺北市的61萬元,仍有不小的差距,然而隨着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如今已後來居上。

談到這裡,人們一定會想問,新竹由於科學園區的產業政策而富裕,20年來臺北市收入停滯又是什麼原因?從產業型態來說,臺北市發展的重點不在製造業而是服務業,每一百名受僱者就有87人在服務業部門工作,比例之高居全國之冠,以投入批發零售、金融保險、出版影音傳播、專業科學等服務業爲主。

由此可知,若說新竹市的繁榮是拜科學園區政策所賜,臺北市所得停滯則是服務業政策失敗的結果,這是非常明顯的,試想一個近九成上班族都從事於服務業的城市,其所得20年來成長竟不到5%,這不是服務業政策的失敗,那是什麼政策的失敗?

我們並非沒有服務業政策,2004年9月行政院曾浩浩蕩蕩召開三天的全國服務業發展會議,宣示要調整「重製造業,輕服務業」的產業政策,據此擬定「服務業發展綱領及行動方案」,明確規劃服務業發展的願景和目標,加速服務業法令鬆綁,當年行政院長游錫堃還表示:「這是我國劃時代的願景,透過這一次服務業的改革,可望再創造新一波的臺灣奇蹟。」

依當年規劃目標,服務業發展年平均成長率6.1%,並在2008年讓服務業佔國內生產毛額(GDP)提升至71.4%,其中金融業更是本方案的重點,希望透過此一行動計劃提升金融業佔GDP的比重,另外,也要學習韓國發展影視產業,推動國片觀影人口倍增計劃,行政院宣示服務業13項旗艦計劃自2005年開航。平心而論,當年政府的努力不可謂不大,但這些計劃如今看來並未成功,如果成功的話,臺北市的所得豈會20年之久成長不到5%?

從2005年迄今,我們看一下服務業發展的如何,近十年(2011~2020)服務業生產毛額平均年增率只有2.9%,與當年規劃的6.1%有不小差距,而服務業佔GDP比重非僅沒有達到71.4%的規劃目標,反而降至61.3%,落差非常之大。此外,金融服務業佔GDP比重也由當年推動時的5.1%降至如今的3.8%。總的來說,當年服務業發展方案所想達成的目標可謂全數落空。

當年行政院推動服務業的發展是正確的,因爲服務業所能創造的就業最多,能創造的產值也最大,美國服務業佔GDP已達80%,法、英、瑞士、日本也達70%,臺灣如今才61%,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然而,服務業發展有賴政府在法規上摒除管制心態,從「正面表列」改爲「負面表列」,當年行政院也看到問題所在,可惜這一服務業改革依舊功敗垂成,臺北市的所得停滯不前,豈偶然哉?

我們認爲,新竹與臺北雙城的消長,彰顯了政府在製造業政策與服務業政策上的得失,長期而言,服務業仍將是推升經濟成長的主要動能,也是創造就業的來源,政府非但不可漠視,還要把2004年的那份厚厚一本的服務業發展方案拿出來重新檢視,綜合出一份新的服務業發展方案,排除萬難,加以推動,果能如此,則臺北市所得重返第一,仍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