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沒有稅負優惠的TISA政策不會成功
金管會推TISA政策將在2025年上路,但一直無法爭取到財政部額外增加稅負優惠。圖/本報資料照片
金管會推動「臺灣個人投資儲蓄帳戶」(TISA)政策將在2025年上路,因無法爭取到財政部額外增加稅負優惠,因此「政策轉個彎」,未來將採取兩大方式推動:一、由業者提供國人投資的手續費優惠;二、整合既有稅負優惠,鼓勵國人先開TISA帳戶。
首先,金管會表示將透過公私協力推動TISA制度,由集保公司協助民衆進行專戶管理,成立的基富通投資平臺提供優質投資標的,並由業者讓利提供國人投資的管理費與手續費優惠,吸引民衆開立TISA帳戶。這樣的做法過去就做過了,基富通在2019年與2021年陸續推出「好享退」與「好好退休」專案,協助國人退休規畫,現仍在進行中。且目前許多金融機構都已提供投資人新開戶,或基金投資手續費優惠方案,如沒有新的亮點,何必推動新政策,又如何能吸引新資金,帶動更多的民間投資,助攻資產管理中心政策?
另一做法是整合既有稅負優惠,由財政部主動協助計算TISA帳戶投資收益的稅負。例如股利收入的8.5%可抵減稅額,以8萬元爲上限,或採28%稅率分開計算,另符合相關規定的特定金融商品,也可採10%稅率分離課稅,但是這些稅負規範與計算太複雜,民衆投資前不容易理解,沒有試算也看不出有何優惠效益,吸引投資的效果恐打上問號。
TISA政策之所以如此轉彎,主因無法爭取到額外增加稅負優惠。財政部認爲,國人投資股票、基金等的資本利得已免稅,不宜再對TISA投資金額給予扣除,否則將與所得稅制中「維持基本生活支出才能扣除」的原則有所扞格。此種說法,顯然背離國際個人儲蓄帳戶政策推動經驗,也無法得到民衆支持,因爲稅負誘因纔是推動TISA成功最重要的關鍵因素。
從國際上推動個人儲蓄帳戶的成功經驗來看,如日本NISA及美國IRA帳戶等國家,都是爲推動政策特別設立額外的稅負誘因,並明確說明稅負優惠帶來的資產累積效益,所以可吸引民間投資。以日本爲例,2014年首度實施NISA,20歲以上民衆在此帳戶下可享有股利、資本利得免稅的投資優惠,免稅額上限每年可達120萬日圓,期間五年。推動後成效不錯,又陸續推出少年版、定期定額版NISA;今年開始再推出新政策,免稅期拉長至無限期,免稅的總投資額度擴大到1,800萬日圓。新NISA推出後,日本人開戶數、交易量持續創新高,大幅提升民衆進行中長期投資的動力。
再者,臺灣推動TISA政策,就算增加額外稅負優惠也不會減少稅收。據2021投信顧公會的TISA提案版本,以國人投資符合條件的金融商品(例如ETF)持有五年,可新增每人每年2.4萬元免稅列舉扣除額估算,此政策推動後,估計一年可能增加160億的臺股基金規模;TISA政策推動後約有60萬~70萬人會參加TISA的投資,以平均稅率12%估計,雖綜合所得稅一年將減收19億~20億,但因臺股交易量穩定成長,可使證交稅收入一年至少增加約40億,稅收不但不會減少,反而增加。
金管會推動TISA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增進民間投資落實普惠國人,並增進國人資產管理能力。投信顧公會的版本要求有五年的投資持有限制,纔可享稅負減免,可引導國人養成長期紀律投資習慣,民衆也可藉由長期投資臺股基金分散風險;同時對經濟弱勢者可追溯、減除前五年度未減除的特別或投資列舉扣除,引導經濟弱勢與年輕族羣,運用TISA及早累積儲蓄累積財富。可見推出TISA後可活絡臺灣資本市場,一來解決中小企業權益資金取得問題,幫助創新轉型成長;二來幫助證券期貨業新增掛牌企業,健全資本市場發展、吸引臺商回臺掛牌投資,擴大資本市場發展,助攻資產管理中心政策的推動。
臺灣馬上邁入超高齡社會,不管從因應高齡退休金缺口或推動資產管理中心政策,政府都應積極推動TISA,但沒有稅負優惠的TISA政策是不會成功的,透過「人民有感的稅負誘因」才能帶來投資活水,鼓勵進行中長期投資。臺灣的TISA推動了很多年,許多學者專家不斷遊說支持,TISA政策的落實可鼓勵年輕世代提早透過股市累積財富,協助青壯世代長期投資累積退休金,更助長普惠金融的實踐。政府要拿出魄力,透過跨部會協商解決TISA稅負誘因的落實,並完善配套機制,才能達到促進國民福祉與經濟發展雙重目標。